程安琪 龍偲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在生產力飛速發展的時代,新的時代背景要求我們深度聚焦于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要,關注新矛盾下人民涌現的新需求,在脫貧攻堅的重要時期,社會工作者作為社會主要矛盾需求側和供給側中間的橋梁,更要凸顯自身的獨特作用,助力精準扶貧的精準性。
關鍵詞:新矛盾;精準扶貧;精準性
過去的五年里,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當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針對過去工作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扶貧難精準的狀況,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新思想、新要求、新策略和新方法,助力有效脫貧。社會工作作為獨具特色的扶貧方式,在介入精準扶貧上發揮著不容小覷的力量。
1 角色定位精準,接地氣得民心
服務弱勢群體、為民排憂解難,是社會工作的本質要求。貧困地區居民的社會地位、機會、權利等多方面由于長期缺位,處于社會的邊緣地帶,經常遭到社會排斥,他們在政治領域沒有發言權、在經濟領域站不住腳、在文化領域深度匱乏等,這些影響相互交錯,從而帶來更惡劣的后果。貧困人口不斷被邊緣化,越來越難以擺脫貧困。他們對于黨和政府的工作并不能夠正確了解和接納,而如果不能及時化解這種排斥及其惡劣影響,會對居民造成更大的困境。而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由于社會地位不同,很難處于同一平臺上交流,村民對于“官員”本能的敬畏和隔閡,會瓦解他們對于傳統機構和組織的信任,使之在社區中存在感較弱,喪失社區主人翁的身份。
社會工作是一項以助人為本質的職業。社會工作者有別于村干部等體制內的工作人員,在日常的服務工作中,通過服務群眾來團結群眾、緊貼群眾、贏得群眾。在與村里權威者建立關系和摸底評估時,可以較容易取得居民信任,在開展工作時更好的得到他們的支持。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群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他不用像村干部一樣規劃大局,卻也不會脫離群眾,用實際行動收集第一手資料,深入、細致的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及時傳達給上層政府以促成政策完善。與此同時,社工在為村民提供服務時,可以適當傳遞黨和政府對于村民的關心和慰問。以這種有別于村干部的角色定位,社會工作者能夠較好的化解“官民誤解”,深入一線,進一步增進村民福祉。
2 專業對口精準,夯實人才基礎
提倡助人自助,體現專業特色,是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社會工作在服務過程中始終突出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堅持以社會弱勢群體為工作目標,具備較高的專業性、職業性。個案和小組工作方法可以直接針對個人心理,摸清村民心里所想,打開心結,從而獲得村民的支持。社區工作方法可以更好地適應貧困村的實際狀況,挖掘村民潛力,引導他們關心當前的狀況,并試圖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日常的接觸和摸排工作中,社工可以發掘并培養社區領導人,自發、自覺的去解決問題。
我國絕大部分貧困地區脫貧的關鍵不在于資源和資金,而在于人才。貧困地區環境惡劣、交通不暢、工資微薄、認可度低等重重障礙使得脫貧進度一再滯后。大量本科社會工作畢業生外流,從事與社工專業不相關的工作較多。對于社工專業人才的需求和大量人員因待遇低、發展前景黯淡而流失的矛盾亟待解決。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2006至2016年間出臺了較多關于“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等政策,擴充專業人才隊伍,構建完善激勵機制,才相對扭轉了局勢。推動廣大社工人才前往困難地區,為落后地區發展建言獻策,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3 發掘需求精準,喚醒主體自覺
圍繞案主需求,設身處地考慮,是社會工作的工作關鍵。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過去,我國很多貧困村都存在“等、靠、要”這種情況,貧困戶最需要、最想要的就是錢,這種最直接的扶貧方式,既“方便”了政府部門實地調研探索方案,又滿足了貧困戶的一時之需,可謂是“雙贏”。可長此以往,尚未形成“造血”機制的貧困村急需精準的社會政策對癥下藥。這就意味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調研,需要專家學者的考察和建議。社會工作者則可以通過社區活動,快速、全面的收集居民們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和真正的需要,了解到最阻礙他們脫貧的因素,也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到現行政策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可以集收集信息、反饋問題、因地制宜提出對策于一體,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政府的開支,并能夠找到最有利于貧困群眾的政策來滿足村民的需求。
社會工作者可以最廣泛地調動居民,鼓勵他們關心、參與社區事務,逐步爭取政治主動權。通過社區宣傳、教育,為居民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補齊文化上的短板,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脫貧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擺脫依賴性,打贏“脫貧戰”。在社區的日常活動中,加深對彼此的印象和了解程度,共同探討社區的發展問題,共同學習、接受職業培訓等,提升居民內生動力,重視和保護婦女權益地位。引導居民將脫貧定為統一奮斗目標,成立相應的團體和聯合會,共同應對問題。在居民中間形成奮發向上、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使居民通過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從而全面增進精神氣、志氣、骨氣,喚醒居民自覺性,改變他們的思想,使“惠民”變為“慧民”。
4 能力建設精準,豐富資源陣地
聚焦個人短板,推進能力建設,是社會工作的重要使命。對貧困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而非簡單增加居民收入,要長遠、可持續發展。更要因地制宜,對于貧困戶自身能力進行評估和衡量。很多居民長期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自信心受挫,對于未來抱以消極的態度。社工則要積極動員、鞏固其社會關系網絡,通過小組活動進行賦權增能,推動整個貧困村的居民互相關懷、鼓勵、支持彼此,提升整個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切實制定有利于其能力增長的培訓方案,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進行精準的職業培訓,增加職業技能,使居民通過自身努力來提升關鍵能力,協助他們爭取權利,助力有效脫貧。
鏈接社會資源,搭建共享平臺,是社會工作的社會責任。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指出:“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扶貧開發,是我國扶貧開發事業的成功經驗,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重要特征。”社會工作者要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探索特色,用特色項目吸引伙伴,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提供公益性崗位,并力爭將公益服務品牌化。在整合、管理、維護資源的過程中,促進扶貧工作體系化、制度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張昱.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社會工作發展[J].中國社會工作,2017(34):24.
[2]向榮.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看“三區”社會工作服務前景[J].中國社會工作,2017(34):30.
[3]陳成文,姚曉,廖歡.社會工作:實施精準扶貧的推進器[J].社會工作,2016(03):10-16+123-124.
[4]李迎生,徐向文.社會工作助力精準扶貧:功能定位與實踐探索[J].學海,2016(04):1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