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
摘 要:微縮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領域革新,現已經普遍存在于各個領域,根據其發展趨勢,還可能會廣泛應用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相關人員開始追溯于縮微技術的實踐歷程,得知,它在我國圖書館發展近80年代以來,承擔的使命因年代的不同而不斷地變化著。本文就是以我國圖書館縮微技術為主題,探討其不同的歷史階段承擔的使命以及它的未來走向,希望能夠給予技術工作者借鑒。
關鍵詞:圖書館縮微技術;發展歷程;未來走向
1 縮微技術的概況
縮微技術最早起源于17世紀的歐美國家,它是在一定攝影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比如“針孔成像”、“暗箱成像”、“光影畫箱”等技術,與緊密相連的縮微技術的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之后,經科學家們近一個世紀的探究,縮微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商業領域還有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其它領域。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縮微技術的發展概況進行介紹。
1.1 縮微技術的特征體現
縮微技術又名縮微復制技術或縮微攝影技術,它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現代化新興事物,主要依托以攝影記錄和影像縮小兩大原理,結合社會文獻以及技術領域的革新發展起來的一種存儲技術。它在系統的組建上遠遠領先于其它技術,其核心技術模擬存儲是由縮微技術在不改變原始材料的信息基礎上,以縮小影像的形式攝影記錄在感光材料。在此基礎上,所加工呈現的縮微品,就是原始材料最簡便的存儲方式之一。其中,記錄在縮微品上的縮微影像通過數字多用表、多功能標準源和影像控制等技術完成,這些基本配置都是缺一不可的,它們不僅僅是單純的縮微錄像系統的基本部件組成,而且它們還是縮微技術在商業以及其它領域得以不斷發展的基本條件。
現階段,縮微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許多的大型企業也都普及了縮微技術的最新成果。這種將原始信息進行復制的技術主要包含基礎攝影理論和信息模擬,能夠承擔起技術硬件應用能力,對各種史料記載的保存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中記錄在感光材料上的縮微影像,在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和方法的自動化處理、檢索、再現、復制、還原的基礎上,從而使得原始影像能夠長久的保存下來,同時還具有節省存儲空間、便于攜帶的優點。但是它的不足之處也逐漸顯現出來,那就是難以實現即時的遠距離傳輸共享、不能用戶指令、利用不便[2]。
1.2 縮微技術的廣泛應用
針對縮微技術的軟件設備,我們都知道軟件系統可謂是縮微技術系統中極其復雜重要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它也應該是工作起來困難度最大、問題最多的影像復制系統。所以,在縮微技術軟件中加工制作的縮微品,不僅能夠讓史料資源正常還原,還能使縮微技術的工作得以正常運行,從而保證檢索工作的順利展開。另外,相關的工作人員對本縮微技術領域的具體使用與方法、裝載信息的功能以及還原的一些方法需要進行重點性的標記,更好地促進縮微技術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縮微技術作為永久保存重要文獻的存儲載體。初期縮微技術首先應用于商業領域;后來在二戰期間用于醫學資料的存儲;之后在金融、保險、科研以及政府部門不斷地應用和推廣。據悉,二十世紀初期才正式進入圖書館領域,并在此后的數十年,由縮微技術制作的縮微文獻資料以“縮微出版”的方式進入圖書館,并成為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我國圖書館縮微技術的發展歷程
2.1 起步階段:1936~1948年
標志著我國圖書館正式使用縮微技術的是,1938年縮微設備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安裝。當時,我國遭受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國大學研究所需資料因戰亂大量焚燒,而學術界急需西文文獻,為此中國圖書館請美國圖書館代為征集圖書。于是,1936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向中方提議:接受洛克菲勒基金的援助,在美國國會和中國國立北平各裝一套縮微設備,該項目的啟動也成為我國圖書館引進縮微技術的開端。
不過,因為設備自身對于技術的依賴性,在輸入輸出數據信息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信息的泄露和輸出錯誤的現象。這一技術性失誤,直接影響縮微技術正常工作的無法運行,尤其是在輸入輸出一些大工程數據時,失誤率比平常工程高,進而給縮微技術設備本身造成損壞的跡象,甚至可能會給原始資料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說,縮微技術不僅受到當時復雜國際環境以及不穩定時局的影響,加上縮微技術設備本身具有的一些缺陷,我國縮微技術的起步十分艱難,歷時較長。
2.2 初期階段:1949~1980年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這30多年里,國家開始重視文獻的保存與研發,于是中國的科研工作者開始引進國外的縮微技術設備以及自主鉆研縮微技術,文獻縮微工作開始緩慢展開,自主研發縮微制品數量逐漸增長,我國縮微設備成果較為顯著。
1953年北京圖書館開始大規模的生產縮微品。1950~1960年,中國部分單位開始生產和使用縮微品,如,中國科技研究院、中央編輯所、上海圖書館、中國科委情報所等機構開始進口縮微設備,但由于是在內戰期間,一系列的設備購買之后,缺少沖洗設備,只能閑置。
2.3 發展階段:1981~1994年
這一時期,縮微技術作為古籍資料搶救的重要技術之一,廣泛應用于國家政府部門。隨著國家對古籍搶救工作的重視,關于古籍保護做出重要指示,成立圖書館縮微搶救工作小組,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一系列工作的開展,這對于縮微技術的規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國家財政部每年進行專項撥款,派縮微考察團到國外接受技術培訓,通過縮微技術中心多次相關會議的召開,對我國多年前紙張劣化、破損嚴重的重要文獻進行重新縮微攝影拍攝。隨后,全國各地圖書館與之為鑒,相繼用縮微拍攝的方式對館藏古籍修復處理。由此,各地范圍內的文化館藏縮微技術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2.4 沖擊階段:1995~2014年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數字圖書館的興起,圖書縮微技術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隨之即來是圖書縮微技術缺陷的暴露,例如,縮微閱讀必須借助閱讀器才能完成,圖書閱覽室的縮微閱讀者僅占全館的0.5%,縮微閱覽室的數量緊缺等原因造成了縮微資料的利用率較低,許多讀者無法長時間系統的進行縮微學習。加上縮微技術受制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圖書縮縮微未能成氣候。
2.5 回歸階段:2015~至今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重視文化領域的策略,包括2015年全國公共數字縮微建設的啟動。2016年國家籌建了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項目等,這都進一步說明縮微技術的回歸是指日可待的。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縮微技術發展成為數字縮微技術是在繼承了傳統縮微技術保存文獻、影像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高了存儲時間長、安全性能高的優
點[3]。所以說縮微技術必將在數字縮微技術資源中發揮其重要作用,為我國重要文獻的長期存儲做出巨大的貢獻。
3 圖書館微縮技術的發展前景
縱觀圖書館縮微技術的發展歷程,我們不免發現縮微技術在不斷地演進過程當中,只有結合自身的優勢,順應時代的潮流,并及時對縮微技術進行調整,充分了解這種技術在重要文獻以及史料資源的還原中發揮的價值,才能更好的貼近數字縮微技術的發展。同時,也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對縮微技術的應用做出適時的調整,并且應用到實際的社會生活當中。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圖書館縮微技術因為它艱難的發展歷程以及自身的特點已經能夠適應現在當代生活,并且隨著經濟的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廣泛應用于商業、金融、保險、教育等領域。所以本文主要從縮微技術的概況、圖書館縮微技術的五個發展歷程以及圖書館微縮技術的發展前景三個方面對圖書館縮微技術進行探究,希望能夠給予廣大讀者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婷.縮微技術發展應用的明天—與數字技術的融合[J].數字與縮微影像,2007(3):16-18.
[2]李曉明.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十三五”規劃思考與戰略框架[J].數字與縮微影像,2016(1):1-4.
[3]《國家圖書館學刊》記者.解決電子數字文獻長期保存問題刻不容緩—國家圖書館孫衛總工程師專訪之三[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6(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