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斌
摘 要:EFL教師在選擇英語課堂教學的文化內容方面需要謹慎。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探討了英語教學課程中評價教材作為文化內容來源的設計原則。論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論述了文化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第二部分,如何考慮這些因素,設計指南來評估教材的文化內容。
關鍵詞:EFL;文化內容;影響因素;教材評估
1 引言
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問題多年來一直受到專業人士和教師的討論。一些教師希望在他們的語言課堂上具有文化內容,而學生同樣可能希望獲得文化知識,這使他們能夠真實地感受特定母語社區的語言使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可以編寫教材和教參,添加文化內容,大力提倡絕對真實性,并給出建議。然而,他們的英語是與其社區的交際和需求相關的,可能與那些以英語為國際語言的人無關。而且,他們的教學可能適合于特定的教學環境,這在很多方面與我們在世界上所經歷的相當不同,而教材應該適合具體學習者的需要。
2 文化的定義
文化對不同的專業人士或教師有不同的含義。根據Kramsch(1998)的說法,文化是“在同一語言社區的成員們共享的一個公共的社會空間和歷史以及共同的想象力,不論他們在哪里,他們仍保留的一個關于意識、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的共同的系統標準,這些標準被總的稱為‘文化”(。Goodenough(WordaHuh 1992:216)認為:一個社會的文化包括人們必須知道或相信的任何東西,以便以一種其成員可以接受的方式運作。知識是從社會交際獲得的;必要的行為是學到的,而不是任何一種遺傳稟賦。 “文化”一詞將用于指一個人為了在特定的社會中工作和生活所必須擁有的任何東西。這也包括語言教材中的社會文化因素。
3 “文化內容”涉及的因素
3.1 社會文化因素
在語言教學中考慮社會文化因素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包括社會文化因素(Wardhaugh,1992)。如果答案是“是”,那么應該給學習者提供多少社會文化信息以及應該使用哪種技巧的問題需要得到回答。作為教師,無論你是否提供社會語言學信息,你也要在課堂上談論目標語文化。目標語文化不必一定是英語或英國文化,應該包括多種文化。在考慮這些問題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學習者的需求、特點和目標。
3.2 學習者的需要
這些是決定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是否提供文化信息和提供多少文化信息的因素。首先,教師應該關注目標學生群體,并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1)考慮學生的需求。他們將如何對待目標文化?
2)考慮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
3)然后觀察學習者的特點(年齡、文化程度、態度、社會經濟狀況)。
4)考慮學生對學習目標語言的態度。
3.3 教師角色
教師應該使學習者了解文化,以及為什么某些事情發生在其他文化中。他們不應該試圖讓他們的學習者像所呈現的文化中的人們那樣思考或變得與他們相似。他們不應該讓學生認為自己的文化比目標語文化好,反之亦然。他們應該指出文化是不同的。
3.4 材料
1)隱性課程。大部分的文化信息來自于專為特定語言而設計的教材。教材將直接或間接地傳達一套文化價值觀。這被稱為“隱藏課程”(CunnsWess,1995;Holly,1990)。許多教育家聲稱隱性課程比正式課程更有效。RISGER(Cunningsworth,1995)指出“外語教學教材不再是狹義上與外語教學的發展同步發展的,而是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教育系統和社會其他部門的一般文化傳播中。”。
2)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可以被定義為“談論和思考他人和文化的傳統方式”(Kramsch 1998:131)。刻板印象可能導學習者因文化上的無能而影響其個人語言習得 (Clarke and Clarke 1990:31)。在分析一本教材中的刻板印象時,有必要確定不具代表性的負面刻板印象、男性和女性代表以及性別差異(Cunningsworth 1995:91)。
3)普及。大多數人都同意適用于某一地區的東西并不一定適用于另一地區。換言之,我們可以說,在一個特定的社會或文化中通常所做的事情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可以毫無疑問地去做。Guest(2002)表示:
在一定范圍內的大規模文化交流中,某種程度的普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當我們將這些普及應用到即時情境和個性化話語中時,會出現問題。
4 語言教學的新趨勢:跨文化語言學習
由于在很多國家,人們沒有積極地使學習者接觸特定的文化,因此在語言教學以及其他學科領域,出現了新的趨勢:跨文化語言學習。這是培養學生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幫助他們理解其他文化的一種嘗試。在這種方法中,沒有特定的文化受到特別關注,而是各種文化已被列入課程。它考慮了以下問題:1)具有跨文化的洞察力和知識的成功的雙語教師;2)對差異的認識和應對這種差異的策略;3)全球和本地英語使用者;4)與國際背景有關的材料;5)與本土非母語;6)非本土非母語者相關的話語樣本;7)相互作用。
5 教材評價建議
1)這本書是否就如何使用該書以及如何處理文化內容提供了任何信息、指示或建議?
2)這本書是針對特定的學習者或者書中提到的學習者有什么特點?
3)這本書是否暗示了教師應該具有的角色?
4)他們是否包括各種文化或只是特定的文化,如英國文化或美國文化?
5)他們是否代表了目標語文化的現實,抑或只是作者的觀點?
6)文化信息從何而來?作者自己的想法還是實證研究?
7)他們包括哪些主題?這些主題是針對目標語文化的嗎?在課堂上是否有可能不適合學習者的話題?
8)代表了哪些文化和社會團體?這是對各種人的充分報道,還是局限于一個被選中的民族?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人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刻板印象嗎?
9)這本書是否包括對文化的普及?它是否告訴讀者適用于某些地區的東西并不一定適用于另一些地區?
10)文化信息是否和好壞的評論同時出現?抑或是沒有評論?
11)有插圖嗎?如果有,這些插圖適合于學習者的本土文化嗎?需要額外的信息來解釋它們,或者它們是不言自明的嗎?
12)對學習者要求的活動是什么?他們是學習者所熟悉的嗎?
13)使用這本書的老師是否需要專門的培訓才能使用它,或者有提供足夠的信息嗎?
14)為了更好地理解目標語文化,學習者應該如何處理文化信息,是主動使用還是僅僅意識到它?
15)你對教材的總體看法是什么?
6 結論
任何語言都嵌入在特定的文化中,當你學習一門語言時,你不可避免地會了解到它的潛在文化。然而,由于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語言,這種情況就不同了。教師在將“文化”融入課程和使用具有文化內容的教材時,應注意社會文化信息、學習者的需要、刻板印象、文化普及和跨文化交際等因素。在使用任何包含文化內容的資料之前,教師應考慮這些因素,分析這些材料以了解它是否適合他們的學習者,以及它是否試圖將特定的文化信息強加給學習者。
參考文獻
[1]Guest, M. A critical ‘checkbook for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J]. ELT Journal 56/2. 2002:154-161.
[2]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 199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1992.USA: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