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娥
“語文主題學習”是靠提高學生閱讀量、增加積累達到提高學生語文底蘊的實驗。參加實驗三年來,我區收獲了欣喜的成果,學校、課堂、教師、學生煥發光彩,展現了勃勃生機。
我們區包含市內、城鄉和農村學校,共有小學十余所,小學生萬余名。各個學校均想通過課改提升辦學質量,但是苦于找不到適當的內容、適合的方式和適切的突破口。恰好這時,“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來到了我們身邊,實驗提倡課內一部分時間學教材,一部分時間拓展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讓閱讀走進了課堂,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
一、增加熱度
我區共有小學語文教師220余名,40歲以上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3%,教師年齡結構偏老化,整體接受新事物、新理念速度較慢。基于教師現狀,我們設計調查問卷,與教師座談,打消教師顧慮;開展多角度培訓,幫助教師快速轉型;深入備課現場,互動研討,解決教師教學困惑;走進教師課堂,細化操作步驟,落實實施細則。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語文主題學習”培訓引領,宣傳了實驗的主旨精神,創設了實驗氛圍,老師認清了實驗的根本目的,了解了實驗的優勢,掌握了實驗的基本步驟,提高了開展實驗的熱度。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滿懷激情地研究,在“語文主題學習”帶動下,我們區語文課改空前熱烈。
二、增加深度
實驗開展中,我們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推進整體實驗的進程。教學中我們緊緊圍繞實驗的主旨精神,做到了“三帶兩融合”。
帶閱讀量
“語文主題學習”最大的優勢就是先精學悟法,后方法引領,鏈接拓展,通過提升閱讀量,提升語文綜合素養。進行課內大量閱讀,這是“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基本點,更是開展好實驗的關鍵點。學生大量的閱讀積累,必然會帶來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質的變化。
帶閱讀方法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下的語文課堂提倡教方法,用方法鏈接“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篇目的閱讀。如,關于“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老師習慣這樣教:這是什么句子?(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有什么好處?你能造一個比喻句嗎?這樣教欠缺方法引領,學生造出比喻句后,并不能準確地判定自己造的比喻句是否合適。比喻句的本質是用某些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描寫或說明想要說的某一事物。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思考比喻句教學。如,把“草原真美”改成比喻句,可以想有了一種事物“草原”,需要再找出另一種事物,必須得保證這兩個事物共同的特點是“美”。根據這個特點找出另一個事物“油畫”“仙境”等,再加一個比喻詞就可以改成比喻句:“草原像油畫一樣美。”還有的學生找出的另外一種事物是綠毯,因為綠毯不具有鮮明的“美”的特點,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最貼切的。如果說“草地真軟”,你可以這樣寫:“草地像綠毯一樣軟。”如果在課堂上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比喻句,學生思路便會非常清晰、明朗。再比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往往說得煩瑣、累贅,說不到點子上。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教方法。比如,概括《一碗雞湯》的主要內容,從題目入手是我們讀文章、寫文章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好使的方法。誰給誰一碗雞湯?圍繞課題把人物加進去就把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彭德懷軍長把少有的雞湯優先讓給老百姓范老爹喝。)反思我們的課堂,我們教沒教從課題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果教了,學生怎能不會概括?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只就課文講課文,就題講題,要充分發揮“課文例子”的作用,依托文本內容這條明線,滲透學習方法為暗線,明暗交替,既剖析了課文,又習得了方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提倡的精讀學法、自讀練法、創讀用法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真正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
帶閱讀能力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注重學習方法的習得。在習得方法、累積方法、養成方法之上構建能力。我們常說的閱讀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但對于小學生來講,在理解能力中我們還需要細化分支:有認讀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整合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比如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一課,就需要靠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來理解課文。學習這課時,引導學生提取信息:掰苞米扔苞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扔西瓜,追小兔,小兔跑。整合信息:小猴子沒有收獲,就得出結論:不專心一無所獲。學生在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實踐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明確了價值取向,鍛煉了這方面能力。
融合課標、教材理念
在“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中要融合課標、教材理念,依標扣本來教學,嚴格遵循課標要求,不超標,不低標。嚴格遵照教材知識體系,用教材體現出的知識點來分布課堂教學的知識點,教材和“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整合也是在尊重課標、遵照教材的理念前提下的整合鏈接。
融合學段特點
在“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中要融合學生學段特點,必須按照學段特點來設計教學。宏觀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語文學習結構布局是從字、詞、句到段到篇,低年級側重字詞,中年級側重句段,高年級側重篇章。橫看小學的三個學段,每一個學段結構不同,重點不同;縱看三個學段又密不可分,這是一個子集,后一個集合包含前一個集合,后面的集合是前面集合的學習語境。比如,字詞很多時候會在句子中學,句子很多時候要在段落中學。三個學段的內容在螺旋上升中構建整體語文學習框架,最終達到形成語文綜合素養的頂峰。所以,我們要對學生所處的學段有橫向和縱向的綜合定位,找到整體定位的點,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精神恰當地結合,才會更科學合理,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課標”對第二學段精讀的評價指出:“第二學段側重考查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在閱讀全文基礎上對重點段落和語句的細致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我們得到的信息便是第二學段(中段)還是應該以句段為主,對重點段落和語句,借助重要詞句細致閱讀。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貓》時,要緊緊扣住課標對學段的要求,借助重點詞句幫助理解文章。依據“課標”,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結合語句理解“屏息凝視”的意思來突出貓的特點,借助文中鮮活的詞語“小梅花”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增加活度
在推廣實驗的三年中,學校創設多種氛圍,開展多種讀書活動,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教師搶抓多塊時間,設計讀書情境,激發讀書興趣,引導學生課內外讀書;學生掀起了讀書高潮,語文的綜合素養得到了整體的大幅度提高。
通過參加“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我們的辦學質量高了,學校的可信度強了,家長滿意度也提高了。“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帶活了我區的整體語文教學,推動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