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
摘要:我國的很多高職及高校都已經設置了行政管理專業,近些年來隨著各大高校的擴大招生和日益劇增的行政管理專業就業壓力,要想保持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就要對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加強行政管理專業模塊化的設置,最大限度滿足師生的教學和學習需求。
關鍵詞:行政管理;模塊化;課程設置;構建體系
要想促進行政管理專業的長足發展,就要加強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的梳理和研究,以目前行政管理專業存在的相關問題為基礎,加強相應的構建措施,從根本上促進行政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立。
一、目前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
(一)課程內容不能與時俱進早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
行政管理專業具體包含多門學科的內容和知識,具體包含國家公務員制度概論、公共政策分析、辦公自動化與機關管理、寫作與行政公文、行政法學、西方經濟學、組織行為學、決策和行政領導、社會學、市政學、以及行政管理學。從設置的課程內容來看不難發現以上內容更偏重于政府機關的行政管理需求,然而廣大的社會企業行政管理并沒有被顧及,由于政府機關的編制和指數限制,無法容納所有的行政管理畢業生,因此很多學生需要到企業就職,但是所學課程內容與企業的行政管理相脫節。
(二)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教學組織設計
目前行政管理專業仍然采用文化課至基礎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因此這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最大的特點便是偏重于理論教學,在行政管理專業內應用技能被放置于從屬地位,然而動手實踐能力恰恰是目前用人單位最需要的技能,在用人單位對人才額綜合素養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只能不斷提高相應的人才素質,做到主動適應市場需求。
(三)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相互分離的課程設置問題
行政管理專業是文科專業,無論哪個學校或者在哪個學校的校外以及校內,在具體的實踐課程和實踐場所中都呈現出不足的問題,最終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受影響。
二、解決行政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的措施
(一)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轉變行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傳統的行政管理專業以培養公務員為主要目標,單簽應該向培養企業適用的行政管理人員而轉變,具體可以加強以下幾種崗位培養的轉變:一是培養事務性行政崗位人才,事務性崗位要求掌握人事管理、后勤、外聯、制度編寫和文件擬定等基本行政事物技能,具體包括的工作崗位有行政人事專員、行政事物員、后勤管理員以及文員。二是培養行政管理崗位人才,行政管理崗位屬于綜合性崗位,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在工作中要能積極帶動他人投入相關的工作,一般情況下不同的企業組織結構可以將行政管理崗位劃分為不同的組織結構,具體可以包括高層管理崗位例如行政總監或者副總監,中層行政管理崗例如部門行政主管或者店長之類的、基層行政管理崗例如組長或者班長。
(二)根據現有的行政管理專業教學需求實行模塊化教學
第一,設置更加貼近社會需求的課程內容,當前具體化是社會對行政管理人員的新要求,高等技術的應用人才需要不斷地掌握更高的應用型技能,根據社會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應該加強行政管理人才的技能性和實務性課程學習,要時刻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通過多種職業能力方向課程的開設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第二,課程的設置要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情況,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一般情況下來自各院系的調劑學生,因此在職業技能和知識的掌握中很多學生缺少相應的基礎,因此行政管理專業的第一年課程要以打好學習基礎為重點,不斷提升職業技能,打好專業基礎。第二學年要積極貫徹以人為本的先進教學理念,在積極完善行政管理專業的技能訓練同時,更要以不同的職業行政管理相結合,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專業的特長和個性;第三學年開始要積極設置以就業相結合的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
第三,積極增加與就業密切相關的課程設置,積極建立與本專業相適應的模塊化培養方式,將課程根據就業需求設置成專業模塊、核心模塊和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通過專項能力的支撐最終形成行政管理的模塊化體系構建。
三、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針對行政管理專業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要加強行政管理專業的模塊化設計,不斷提升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最終為社會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志強.基于專業核心崗位能力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5 (33):124-125.
[2]張建東.網絡系統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現代計算機,2013 (30):42-44.
[3]李源.基于崗位需求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12,20 (05):43-45+51.
[4]潘琦華.高職行政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 (10):22-24.
[5]張利華,董玉森,彭紅霞,侯林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8 (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