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越來越注重群眾的文化建設工作,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成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發展的重要憑證,兩者的相互協調發展可以推動我國的文化建設發展。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結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非遺傳承保護;群眾文化工作;對策分析
人們在社會職業外參與的娛樂性社會文化就叫做群眾文化,從廣義上來講群眾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從狹義上來講,是形成社會意識形態的群眾組織機構。隨著外來文化的侵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質就是群眾文化,所以要增加兩者的契合度。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五十六個民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傳統文學、語言、書法篆刻、舞蹈、音樂、喜劇、雜技、曲藝、傳統技藝、民俗等等。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非物質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無形性。從字面意思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無形性的特點,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存在的物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看不見也摸不著,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如果將非物質文化比作果樹,那么物質文化就是果樹上的果實。
第二,傳承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被群眾進行繼承及開發。我國的勞動人民運用智慧長期積攢下的文化,經過祖祖輩輩的不斷更新和改進傳承下來,逐漸形成了文化習俗。它是祖先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很少,部分創始人也是根據前輩的經驗和習俗進行創新改進形成的。
第三,口頭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多數都是師徒繼承的模式,師傳一般分為口頭和書面兩種傳承模式,其中主要還是靠口頭傳授的方法,師父以身作則,口頭性較強[1]。
第四,可塑性。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口頭性的特點,所以其可塑性極強。可塑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社會民俗、利益、表演、傳統技能等非物質遺產中。不管非物質遺產經過多少時代的變遷,也可以適合各時期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重視度不夠
由于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群眾頭腦中沒有對其的保護意識,群眾普遍認為這種保護的意義不大,與自身的生活關聯性較差,這種情況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進行。
(二)部分群眾不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不同,文化表現形式也不同,很難得到群眾的一致認可,例如川渝地區的地方傳統戲劇川劇、川江號子和民間的其他手工藝作品等等,無法融入群眾的生活中,對其喜愛的群體人數在不斷的減少,加快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速度[2]。
(三)開展文化活動時,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還原度較差
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開展的時間較早,但經常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失真的情況。導致這種情況主要由三個方面:一是,宣傳過程中的形式過于商業化;二是,文化傳承的不連續造成終止或裂痕;三是,群眾的宣傳活動場地受限。這三種情況的發生都會降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效果。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結合過程實施的對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
中華人民經過五千年的發展,集中了前輩的智慧和經驗,留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寶藏,它是群眾精神家園的建設基礎。必須要讓群眾意識到,一個民族和國家必須要有文化精髓進行發展支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社會發展賦予群眾的新使命。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其他歷史遺跡統稱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兩者都是現有的文化精神,但歷史遺跡的可見性較強,群眾對其的重視性較強,例如:長城、各地的紀念博物館等等,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實質的物體,留存的只是一些文化記憶,我們必須要重視對這些文化記憶的保護及傳承,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由于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地域不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同,相關部門在對其進行傳承、保護、宣傳工作時,必須要深度挖掘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要一邊宣傳,一邊丟棄,造成精神文化的缺失。所以相關部門先要建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并不斷完善,為我國的傳承保護工作奠定可行性基礎。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結合過程中具體的傳承保護措施
1.運用新媒體傳播形式,做好非物質文化的宣傳工作
在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群眾應該運用新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結合當下的流行元素,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趣味性,使群眾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新媒體的傳播形式主要有網絡媒體、自媒體、公交地鐵廣告、手機移動媒體等等。相關部門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拍攝宣傳短片、漫畫短片等等,將其放到互聯網上,使其迅速擴散,幽默、詼諧、優美的短片吸引年輕人觀看,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擴大宣傳的受眾群體,增強群眾的保護意識,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來,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現階段時下最流行的短視頻錄制軟件“抖音”,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拍攝,運營商給與政策支持,讓其出現在推薦的頁面中,增加其曝光度,獲得較高的關注度。
2.重視文化活動的策劃工作,提高群眾的認可
想要提高群眾的認可就必須要重視文化活動的策劃工作。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活動策劃前,策劃人員首先要明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對其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活動策劃時,要以群眾的欣賞需求為基礎進行策劃,保證策劃出的活動獲得社會群眾的喜愛,同時可以對群眾開展調研活動,結合群眾的意見進行設計,讓群眾從內心感覺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覺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寶貴的民族財富,繼而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可。例如:策劃大型的文藝演出活動,邀請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現場進行演出,在表現形式上貼進群眾,從而增強對青少年兒童的影響[3]。
3.在傳承保護工作中要保證非物質文化的真實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出現失真,是傳承保護工作的失敗。由于現階段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投入較少,大部分的群眾文化活動都需要贊助商的支持,贊助商總是想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的同時加入過多商業的元素,導致其宣傳出現了失真。因此,相關部門要重視對當地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加大資金的投入,建設相應的基礎設施,同時在城市建設中適當增加非物資文化遺產象征的建設或街道命名,不僅吸引當地的群眾參與宣傳工作中,同時也可以引起游客的好奇心,增加宣傳的知名度。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文化事業的發展趨勢就是不斷完善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將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連接在一起,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總體發展速度。相關部門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傳的保護和傳承,對這種民族文化進行宣傳,解決在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增強群眾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吳小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建議[J].文藝生活,2016 (01):253.
[2]葉凌燕.淺議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結合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大眾文藝,2014 (24):3.
[3]尹保權.非遺傳承視野下群眾文化開展問題及對策[J].社會觀察,2015 (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