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
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缺點,仿佛是他的優點的繼續。如果優點的繼續超過了應有的度,表現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就會變成缺點。”其實班主任也是這樣,工作中的許多誤區,常常都是與我們的某些“優點”聯系的,這里我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味追求“寬容”就會變成姑息遷就
寬容與姑息遷就雖然表現形式基本相同,但其實質與產生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寬容是指當學生因認識片面而鉆牛角尖的時候,當學生因情緒激動而出口不遜的時候,當學生在特殊情況下違反紀律的時候,班主任切不可以偏激對偏激,以憤怒對憤怒,而要以極高的姿態容納學生,接受學生,這也是所謂理解與關心。姑息遷就,則是指因偏愛而袒護缺點,為省力而順其自然,任其發展結果學生隨彎就彎,得寸進尺,犯了錯誤還不以為然。由此看來,班主任一定要正確地理解“寬容”,恰當地使用“寬容”。
我班有一名后進生,在學習上長期落后,自卑心理較重而且經常不完成作業。對學習他總是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許多老師拿他沒辦法。我想過多種辦法,希望能提高他的自信,希望他能“迷途知返”。我曾抓住他的閃光點大肆表揚,也曾進行過批評教育,也曾和家長交流過,無奈農村的家長根本對孩子的學習不重視,更別說輔導了,居然對我說:“我孩子能考幾分算幾分吧!”所以每次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幾乎失望的時候,來了靈感,想起了兒時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背起爸爸去上學》,那個時候對我觸動很大,不如讓大家看看吧!沒想到看完電影后我們班好幾個人都哭了,包括他在內。原來他是一個重感情的人,他沒有媽媽,于是生活上我非常關心他,沒吃早飯的時候我親自給他煮方便面,現在他每天都做作業,成績也有明顯的提高。一次,在課堂上,我發現他在搞小動作,便用眼睛盯著他,誰知他并沒有躲避我的目光而是故作“坦然”地迎著我,如果我還像平時那樣姑息遷就,一聲不吭的話,他依然會我行我素。于是,我轉念想出了主意,走到他跟前輕聲問道;“你有什么困難,需要老師幫忙嗎?”這一句話大出他的意料,他馬上避開我的視線,慌亂地說:“沒什么,老師,真的沒什么。”于是他馬上坐好了,這一節課他不在搞小動作。如果說我的這種寬容表現為讓步和退步的話,究其解決問題的效果來看,卻是退一步,進二步。
一味追求“縮短距離”就會進入消滅距離的窘境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師生相互信任,相互關心,彼此相容,互相理解。我們強調教師要增進與學生的感情,縮退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教師就必須親近學生。但如果將“縮短距離”再向前發展一步,就會變成消滅距離,那將會朝相反的方面發展。
記得七年前我初任班主任的時候,我真誠的敞開胸懷,下課后和同學們一起玩“貼膏藥”的游戲,打羽毛球,課堂上誰想發言就可以站起來講,他們很快地接受了我,真是無拘無束。在他們眼里,我就是一位一點脾氣都沒有的姐姐,可慢慢地,我明顯地嘗到了樂趣中的苦澀:孩子們對我友好卻不敬重,安排工作不僅不去接受有時候還犟嘴,。記得有這樣一句名言:“距離產生美。”作為一名班主任,也應該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既是自然法則決定的,也是師生所處不同角度所決定的。
教師在處理與學生關系的時候,既要做好學生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嚴明的長者,使學生信任你,樂于向你敞開心扉,同時友尊重你,這樣就把握了縮短距離與消滅距離的限度。
“喋喋不休”有時比不上“潤物無聲”
自從我當上了孩子的媽媽后,在學生面前總以一個媽媽的身份出現,總把他們當成什么也不明白的孩子,一到教室就說個不停,比如教師中笤帚的擺放,黑板要擦得干干凈凈,作業本擺放要整整齊齊中午到校后要在教室里灑水……就這樣,每天從早講到晚,可以說是喋喋不休地講,遇到一些問題還狂轟亂炸一通,結果嗓子喊啞了,卻發現同學們并沒有多大的變化,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所說的事,學生好像置若罔聞。于是我想到了物極必反,他們很可能在和我對著干。有一天我看見笤帚放的亂七八招,于是我一個一個慢慢的擺放好。后來再也沒發現笤帚亂放的問題。
教師要把握好有聲語言的尺寸,同時也要發揮無聲語言的威力。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動作所起的作用、功效往往是有聲語言的幾倍,既是擊破脆弱心理防線的利劍,又是其當眾出丑的保護傘;而一個充滿希望的眼神,又是激勵學生進取的催化劑。一天下午語文課上,我正讓大家做練習,看見有一名同學嘴里卻嚼著泡泡糖。當我悄悄地走到他身旁,他竟沒有發現。當他在想吹泡泡的時候,一抬頭看見我的威嚴的眼睛正盯著他,她臉立刻紅了起來。于是,我什么也沒說轉身回到講臺,后來這名同學再也沒吹過泡泡糖,而且上課注意力更加集中了,日記里居然寫了一篇文章《老師那犀利的眼神》,寫得還不錯。
“說明真相”有時不如“難得糊涂”
誠然,明察秋毫,過而不漏,是優秀班主任的重要標志。但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也印證了許多喜歡刨根問底、枝蔓清楚的老師,在處理問題時,切不可凡事必究水落石出。很多時候,老師的“糊涂”也會成為醫治學生壞毛病的良藥。
我班有一位同學經常不做作業。前幾回沒少挨批評,但毫無效果。過了幾天,科代表向我反映,他還是不交作業,而且每次都說放在家里,忘了帶來。我明知他說假話,但故意信以為真。所以再一次收作業時,課代表剛想點他的名字,我馬上說了一句:“這次你又忘帶作業了吧!”不怪你,只怪你的本子沒有跟著你呀!再過幾天可能自己也落在家里啦!”第二天又交作業了,我馬上又說:“這次你肯定又忘帶了!”“不,老師我帶來了!”后來他真的改正了這個缺點。孩子是向往美好的,由于約束力、自理能力差,加之受些不良影響,所以常常導致愿望與行動的脫節。如果教師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當眾結疤”,事事來個“明鏡高懸”,就會造成老師和學生嚴重的心理隔閡。
班主任工作類似的這樣的主觀與客觀相悖,缺點與優點相通的事,還有許許多多,我們應該懂得世間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美好與丑陋想滲透,真理與謬誤相因果,關鍵在于我們把握好它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