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茜
摘要:中國傳統義利觀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判斷、道德品質和民族精神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正確義利觀的樹立對國家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將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義利觀,總結和凝練其中精華,分析當代大學生義利觀現狀,以期對培育大學生正確的義利觀有所啟示。
關鍵詞:義利觀 當代大學生 啟示
中圖分類號:B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104-02
中國傳統義利觀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判斷、道德品質和民族精神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雖然,當今社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中國傳統的義利觀仍具有時代意義,并且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眾的價值取向。當前,我國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人民大眾的思想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其正確義利觀的樹立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中國傳統義利觀的歷史演進
義利觀是道德與利益之間關系的問題,它是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基礎上,反映出的與之相對應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義利觀在不同時代會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我國傳統的義利觀主要體現在不同時期思想家們的“義利之辨”中。
從先秦開始,思想家們就紛紛提出自己的義利觀,其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為主要代表??鬃拥牧x利觀以“重義輕利”為核心。他提出君子應“義以為上”“見利思義”,并且指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將“義”作為區別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鬃与m然提出“重利輕義”的觀點,但并沒有完全否定利,他提出“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強調只要合乎于道義,利就可以去追求。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對合乎道義的功利的追求。孟子在繼承孔子“重利輕義”思想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何必曰利”“惟義所在”的觀點,將義和利放在了相互矛盾、不可融合的兩個對立面,并且將義上升到了比生命更重要的地位,提出“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荀子不完全贊同孔孟的義利觀,他提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認為人生來就有功利之欲,這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荀子又指出,人的私欲是無止境的,而有限的物質條件不可能讓人的功利欲望完全被滿足,需要用道義使利欲有所節制。因此提出“義利兼顧”“以義制利”。
兩漢時期的義利觀以董仲舒為代表,他認為利和義,一則養身,一則養心,提出“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有利,人才得以安;有義,人能得以樂,義利結合,人方能安居樂業,兩者缺一不可。對義的追求是人有別于動物之處,他說:“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差可恥,非若鳥獸然,茍為生,茍為利而已”。人如果僅以生存和利益作為自己的規范,那便與鳥獸無異,“雖富莫能自存”。相反,如果人有義無利,則“雖貧與賤尚榮其行,以自好而樂生”,因此,“義之養生人大于利矣”,“義”重于“利”。董仲舒還認為“利”會妨害“義”。他提出:“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闭蛉绱?,“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就是說君子言不及利,不把利掛在嘴邊。就可以從源頭抵擋利的誘惑。基于以上這些觀點,董仲舒提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尚義反利的觀點繼承和發展了先秦時期重義輕利的義利觀。
到了兩宋時期,理學家對秦漢時期儒家義利觀進行了進一步傳承和發展。程朱理學在秦漢時期義利觀的基礎上,將義和利放在了兩個更為極端的對立面,進一步強調了義的重要性,貶低了利的地位,將“重義輕利”發展為“貴義賤利”。程顥與程頤將義與利進一步闡釋為公利與私利,提出“義利云者,公與私之異也”。朱熹則把“天理”作為大義,把私利闡釋為“人欲”,提出:“明天理,滅人欲”的觀點。程朱理學還認為,當公利和私利發生沖突時,應選擇“公利至上”,提出了“去私為公”的義利觀。
明代前期,陸王心學進一步鞏固了程朱理學“貴義賤利”的義利觀。陸九淵提出:“私意與公理,利欲與道義,其勢不兩立”將義與利的矛盾關系發展到極致。王陽明則傳承了朱熹“明天理,滅人欲”的觀點。這一時期,社會主流義利觀還是以鞏固程朱理學“貴義輕利”的觀點為主。到了明末清初,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義利觀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出現了批判“貴義賤利”的聲音。針對前期極端的禁欲主義,李贄提出:“夫利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也,若無私,則無心矣?!睆娬{人的主體意識,認為私欲是一種合理的個人欲望,一味禁止人們追求私利是抹殺人性的做法。王夫之則認為“私欲之中,天理所欲”。
我國傳統義利觀雖精華與糟粕同在,但總體來說,主流是好的。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它較為系統地解答了義與利之間的關系問題,提出了“重義輕利”“義利兩養”“以義制利”等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義利觀教育具有非常寶貴的借鑒作用。
二、當代大學生義利觀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多種價值觀激烈碰撞,道德與利益沖突更加頻繁。大學生作為中國夢的擔當者和實現者,是當代青年群體中的佼佼者和主力軍,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當前,我國大學生義利觀發展的主旋律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受中國傳統義利觀內容形式多樣性、大學生思想發展環境差異性等影響,形成與社會主義義利觀趨同、多種義利觀并存、努力尋求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和諧統一的發展趨勢。但與此同時,大學生義利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一)個人主義、功利主義
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崇尚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最核心的價值尺度,把追求和實現個人利益作為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不利于社會全面進步和個人全面發展。一些大學生過于強調自我意識,以我為中心,追求獨立自我,對權利的關心日益增強。較多地考慮個人利益,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不顧他人和集體的利益。如有的同學只顧自己的學習和發展,從不關心自己的集體。正當、合理的個人利益是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的。但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一些學生不愿意放棄或犧個人利益。除此之外,部分大學生追求現實的功利和物質的滿足,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把擁有金錢、財富的多少來衡量和評價人的價值大小,甚至出現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等錯誤觀念。
(二)知行不一
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道德認識水平,但在相當程度上不能將較高的道德認識轉換為道德行為,在義利觀的選擇上常常出現高知低行、知而不行、知行相悖等現象。他們認同集體主義原則,生活中卻過于強調自我。他們對重利輕義極為唾棄,但是自己面臨選擇時,常常又會作出錯誤的判斷。他們既對傳統文化有所敬仰,也易于受到外來價值觀的誘惑;既有對“義”的正義向往,也有對“利”的盲目喜悅。
學校小環境受社會大環境影響。面對社會上部分存在的貪污腐敗、紙醉金迷、以權謀私、誠信缺失的風氣以及貧富差距較大、社會分配不公等社會現實,大學生容易出現信仰迷失、信念動搖等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的社會認知理論中區別了兩種學習:角色扮演學習和替代性學習,所謂替代性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行為受獎懲的觀察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的過程。班杜拉認為,觀察到他人的行為結果能夠與直覺經驗的結果相同的方式調解人們的行為。當大學生看到更多的非道德行為比道德行為反而更得利時,在道德“負效益”的影響下,部分學生可能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也會置道德規則于不顧,出現認知與踐行不一致的現象。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義利觀教育的對策
義利觀的培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問題。正視大學生義利觀的現實取向和價值選擇,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義利觀,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公民道德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針對大學生義利觀培養存在的問題,對高校、教師及學生都提出更高要求。
(1)優化教資、師資,讓傳統義利觀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作為大學生德育的主要場所,高校應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設置,將包含優秀傳統義利觀的諸子百家文化、佛道教文化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設種類豐富的中國文化選修課、舉辦講座,提供各種途徑讓學生接受義利觀教育。另外,高校還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造有寓意的人文景觀為師生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義利觀的精髓滲透到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既要通過自身的優良品質影響學生,還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真正起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作用。其次,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明確“義”與“利”的辯證統一,引導學生正確處理道德與私利的關系;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指導學生客觀、全面地看待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充實自身的義利觀。
(2)學生應重視自身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使優秀傳統義利觀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義利觀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價值觀、道德觀教育。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道德,只有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因此,作為學生,只有在吸收優秀傳統義利觀教育的同時,努力把它們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思想道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相互協調,才能真正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朱熹.四書或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2.
[6]吳乃恭.儒家思想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7]陳敏.論儒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理論學刊,2015(1).
[8]楊冬.中國傳統義利觀的當代啟示[D].北京市委黨校,2014.
[9]張丹.當代大學生義利觀研究[D].四川大學,2006.
[10]朱俊林.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義利觀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