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霞
摘要:部隊干部戰士的文化自信是實現強軍夢的精神支柱。培養軍校學員的文化自信,讓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每個軍校人的神圣職責。加強學員的文化自信培養應做到: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揚長避短、古為今用;努力借鑒外國的先進文化,取其精華、洋為中用;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先進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軍校實際情況推陳出新,創造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軍校文化。
關鍵詞:軍校學員 文化自信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110-02
一、概論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軍之路的號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靈魂,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1]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和廣大民眾對自身所稟賦和擁有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蘊最深切的認同,是對文化價值觀內涵的深刻理解、尊重、充分肯定并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堅信在與其他文化碰撞交流時能兼收并蓄、創新發展并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不被其他文化吞并或取代。[2]
軍校學員的文化自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軍校學員對所屬國家、民族、社會文化發自內心的認同和信任,熱愛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踐行。狹義的軍校學員文化自信是指對自己所在軍校文化的深切認同、忠誠擁護和積極投入,是對軍校建筑設施、辦學宗旨、管理制度、校風、教風等的喜歡熱愛、主動融入、積極維護和推陳出新等。
在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培養要在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國文化的精華,結合中國實際國情,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新時代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凝心聚力,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軍校是部隊軍官成長的搖籃,加強對軍校學員文化自信的培養,是實現中國強軍夢的重要途徑。
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不曾斷流的文化,是中華兒女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經磨難,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滋養著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生生不息。遵時守位、開物成務、知常達變、修齊治平、與時俱進、革故鼎新、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安民富民、惠民利民的思想理念,整體思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樸素唯物主義的太虛即氣、五行相生,樸素辯證法的陽生陰長、陰陽相對,體現與時俱進世界觀的茍日新日日新,求大同、尚合和的社會和諧追求,知行合一的務實觀念[3],仁義禮智信、家國天下等思想,早已滲透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脊梁。其中,“禮”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成為中國人所有行為習俗的準則。
現在各國都非常重視本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許多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借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在其他國家開設孔子學校,中國文化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要鼓勵所有教學、管理、服務人員結合本職工作,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推廣工作。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必須融入軍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鼓勵學員利用課余時間仔細研讀中國古典名著,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并開展有趣的知識競賽活動。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習古人尊重、愛護自然的優良傳統,結合軍人內務、紀律、隊列條令等,處處營造和諧美好的生態環境。調動家庭、社會的積極性,讓優秀傳統文化進入街道社區、家庭和社會實踐中。大力弘揚傳統文化,過好中國傳統節日。如在辭舊迎新的春節全家一起包餃子,向青少年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團圓美好的元宵節大家共同賞燈、吃湯圓,體驗家國天下的密切關系;清明節悼念先烈,踏青尋春;端午節通過吃粽子紀念屈原,宣傳愛國英雄等。
三、吸取外國文化的精華
中國大學文化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古典大學、近代大學和現代大學。[5]古典大學從先秦到清朝末期,先后出現承擔高等教育功能的機構,分別是稷下學宮、太學、國子監和書院等。其文化特點是緊密結合儒家思想。近代大學開始于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延續到新中國成立。適應近代中國社會發展和變遷,如北洋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后來的大學發展先移植日本,后仿效歐洲,再模仿美國。新中國成立后,大學的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大學階段。大學文化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的熱點。
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引領社會文明發展是中外大學共同的文化責任。歐美大學文化的特色是工業文明的傳統、人本主義、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對立發展,突出表現個人自由、科技理性。中國大學文化重視國家和民族意識,強調個人道德自律和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在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發展的今天,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成為國家競爭的焦點,大學文化的發展責任重大。[6]要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比如西方文化的理性原則,鄧曉芒把西方理性原則歸結為兩大原則:一是邏各斯原則,指邏輯的規范性;二是努斯原則,指自由意志的超越性。這種理性原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缺少的,它影響了我國人民創新、創造能力的發揮。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以習近平為首的新時代共產黨人提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人類謀幸福的偉大實踐和大國的責任擔當。必須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對各國文化的精華兼收并蓄。應常派出各專業優秀教師到世界發達國家進修學習,讓教師身臨其境,感知、體會、學習國外相關學科的先進經驗,在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和研究能力的同時,體驗外國的優秀校園文化,學習外國優秀科學家的科研精神。學院還通過讓學員參加國家重要活動、大型會議的外賓接待、安全保衛等工作,使學員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發展、完善、創新。搞好創新研究,結合軍校學員政治過硬、組織紀律性強、思想覺悟高等特點,鼓勵學員參加與相關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學員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創造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軍校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軍校特色文化,就要吸取古今中外文化的精華,融入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辦人民滿意。
作為軍校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永遠奮斗。[7]科學、禮敬、理性地對待中國古代文化,不復古泥古,也不簡單否定一味排斥,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古為今用。對待國外優秀文化采取拿來主義,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擇善而從,擇優而取,不盲目排外,不閉關自守。要與各國展開對話交流,在洋為中用的同時,把中國優秀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人民理解中國,熱愛中國,支持中國。
細節決定成敗,不注意文化細節的軍隊很難打勝仗。軍校學員的文化自信同樣能反映出軍校學員的價值觀和精神風貌。我們學院在“進德修業,精武博文”八字校訓的鼓舞下,展開了一系列學員文化自信的培養活動。文化教育方面開設了中國古代漢語文化課,引導學員學習古代軍事家打仗的謀略和技巧,從《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資治通鑒》等古代巨著中領會古人精湛的軍事技能。努力把學員培養成為信念堅定、聽黨指揮、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四有”軍人。鼓勵學員利用節假日去敬老院、孤兒院、特教學校、福利院等困難、弱勢群體中,唱歌跳舞、講故事,表演軍事技能節目,送錢物、書本等學習生活用品。學習雷鋒精神,落實習近平主席軍地融合發展的指示精神,促進軍地交流合作共建,把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達到人民心中,做熱愛人民的警官,密切警民關系。鼓勵學員珍惜糧食,厲行節約,實現光盤行動,為生態文明貢獻力量??朔袊幕栌诠部臻g管理的弊端,語音室在鼓勵學員學習外國語言文化的同時,學習發達國家注重公共空間文明的優點,與學員共同創建無垃圾語音教室。征集了語音室室訓:干凈、整潔、完善、完美,寬容、民主、平等、博愛。要求大家:愛黨、愛國、愛自己,愛院、愛隊、愛設備。提出口號:揚帆美麗中國夢,文明行動我引領;警院大家庭,有我更精彩!制定了《語音室使用須知》《生態文明洗手間公約》等管理制度和公約,粘貼在醒目位置,提醒、鼓勵學員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細節開始愛護公共設備,保護生態環境,養成文明習慣,創造無垃圾校園。
總之,作為軍校,要培養敢打敢拼、善打能贏的鋼鐵隊伍。從細節開始培養學員的專業素質、高貴品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振興中華、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英雄氣概。不僅要加強軍事技能訓練,提高學員的戰斗力,在有形的戰場上敢打能勝,更要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在文化軟實力上下工夫,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無形的戰斗力,為捍衛國家文化邊疆安全貢獻力量。鼓勵學員以昂揚的斗志奮進新時代,努力打造一支紀律嚴明、作風優良、本領過硬、能打勝仗的鋼鐵軍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高宏存,莫鋒,白少強.文化自信八講[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6.
[2]鄭承軍.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OL].人民網, 2016-07-05.
[3]劉奇葆.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J].求是,2017(8):3-8.
[4]李培根.論大學精神與文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1):3-7.
[5]李成恩,侯鐵珊,常亮.中外大學文化的同分異構現象與啟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4):8-12.
[6]鄧曉芒.啟蒙的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