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光 汪汝潔 陳歡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金融行業迅速發展,部分不良網絡借貨平臺借此勢頭迅速占領校園市場。導致校園貨給大學生提供借款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正是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和大學生錯誤的消費觀等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的產生。為此,要嚴厲打擊不良校園貨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營造良好的大學氛圍。
【關鍵詞】“互聯網+”;校園借款;法商學院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等。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了第三方支付、P2P貸款、眾籌等模式,進而衍生出許多專門的針對大學生消費群體的網絡信貸平臺[1]。校園貸介于金融業與校園管理的真空地帶,目前處于“三無狀態”,即“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監管”[2]。其作為“互聯網+”的新興產業,本應為大學生緩解經濟壓力,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但是,近年來各種關于校園貸的報道層出不窮,某些不法分子為追逐暴利,利用網絡監管漏洞,誘導學生過度消費,使學生承擔著高額負債的風險,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加強對校園貸的監管與整改成為當務之急。
一、校園網貸現狀
目前,各大高校內的校園貸款平臺主要分為三種形式:一是用于分期償還購物款項的貸款平臺,可以提供較低額度的提現,但需要支付手續費,如分期樂等;二是用于大學生創業和助學的P2P貸款平臺;三是提供信貸服務的傳統電商平臺,如螞蟻花唄等。有些校園貸因低門檻,零手續,無擔保等特點而成為近年來熱門的大學生借貸途徑,其發展迅速,備受學生青睞。
本文以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以下簡稱法商學院)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整理的372份有效問卷了解到法商學院的學生平均消費水平在1000-1500元左右,有38.39%的學生有過借貸行為,其中57.58%的學生不太了解校園網貸的運作流程,具體數據參見圖1。
另外作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法商學院女生占比大且在購物方面消費較大,其中網購化妝品及服飾的居多,且大多數學生都使用過螞蟻花唄、分期樂及借唄等借貸產品,具體情況參見圖2。
由此可見,目前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對于其中的風險置若罔聞。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法商學院女生在購物過程中追求時尚高檔的心理是產生借貸行為的主要原因,其中大都使用螞蟻花唄進行購物借款,也有部分學生使用借唄等其他可提現借貸產品,更甚者同時在多個借貸平臺進行貸款,利用可提現平臺來償還購物平臺的債務,在多家輾轉借款后所產生的利息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大負擔。部分網貸平臺中,只要學生提出申請,就會無條件給予較高的貸款額度,一旦逾期未償還,就會動用催收公司,或者提起法律訴訟,導致學生“拆東墻補西墻”現象頻頻發生[3]。
二、非法校園貸的危害及問題分析
針對校園貸平臺運營不規范等問題缺乏有力的外界監督及完備的法律體系,各大高校對大學生安全意識和觀念缺少引導,對校園貸疏于監管,助推非法校園貸滋長,概括為以下幾個問題:
(一)虛假宣傳涉嫌金融詐騙
非法校園貸通過網絡平臺、校園傳單等形式推送貸款廣告,以低利率,無門檻,無抵押為誘餌誘導學生貸款,實則收取高額利息、手續費、服務費、管理費等。例如借10000,平臺會預先扣除20%的咨詢費等相關費用,借款實際到賬金額僅為8000元。并且要求學生提供照片、視頻、身份證、親屬手機號等作為擔保,一旦無法逾期還款,便以照片視頻等威脅學生還款。
(二)高額借貸利息及費用
非法校園貸往往以低利率吸引學生,利用高校學生防范心理弱的特點,進行小額短期貸款活動,表面上是“薄利多銷”,實際上年利率高達20%-70%。作者了解到某網貸平臺:如借款本金10000元,期限一年,月利息為0.99%,該平臺表示每月需還款932.22jG。最常見的還貸方式是等額本息法,其特點是期初所還部分利息占比較大,后期本金還款占比逐漸增大,而該平臺每月都以原始借款10000元訓算,已還款部分也被納入訓息范圍,由此推算該平臺實際月息為1.77%。上述提到的20%咨詢費依然要計息,若逾期,收取的相關費用不得返還,貸款實際年利率高達66.96%,比銀行基準利率的15倍還多。大學生還處于特殊消費階段,沒有固定收入,又缺乏風險意識,很容易落入借貸平臺的陷阱,最終因無法償還高額利息而引來巨大的債務問題。
(三)催債方式不合法影響校園安全
學生不能按時還貸,非法網貸平臺會采取恐嚇、毆打、威脅學生甚至其父母,各平臺催債的方式都不盡一致。有的校園貸平臺將學生的信息上傳至網絡,作者通過一個“網貸信用黑名單”的平臺查詢到許多逾期的學生信息,從上傳的信息可以發現多為90后。有的直接發短信打電話騷擾學生及家長,甚至通過直接在網上公布學生的身份證或照片進行人肉等方式威脅學生還款。從2016年底曝光的借貸寶10G“裸條”壓縮包事件,167名女大學生手持身份證的裸照及視頻被公開,到2017年4月廈門華夏學院的大二女學生因卷人校園貸不堪還債壓力及裸照被公布而燒炭自殺事件。這些都直接威脅到貸款人的名譽,對學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秩序造成嚴重危害,已經觸及了法律的底線,僭越了道德的界限。
(四)學生金融知識和安全意識匱乏及扭曲的消費觀和價值觀
貸款學生往往因網貸“低利息”而忽視校園貸的利息計算、隱性費用、違約金等。甚至有的學生簽署借款條約時都不認真閱讀條款就直接簽字,導致最后投訴無門?,F在繁榮的經濟市場、便利的互聯網購物,使得部分追求時尚前衛的大學生產生攀比、貪圖享樂的消費心理,無法滿足于家庭支付的生活費,從而走上網絡借貸的道路。而作為校園貸的主體,這些女大學生以裸照作為抵押,無論她們是否自愿,但她們確實接受了這種交易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她們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是不正確的。
(五)有關貸款機構設立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作為新業態互聯網金融的一部分,“校園貸”目前又向線下擴張,其市場處于準入門檻監管不實、行業標準沒有制定、監管機構還不確定的狀態,導致行業內部的2500余家“校園貸”企業發展良莠不齊,野蠻發展[4]。大學生網絡信貸行業的發展速度已經明顯超越了監管部門的反應速度,監管機構既不能壓制金融創新,又不能任其發展,使得“害群之馬”損害金融市場秩序,影響產業健康發展。雖然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貸款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但懲罰力度不夠大,懲罰內容和方式也比較模糊,總體傾向于引導,對于貸款機構是否具有辦理業務資格、是否有經營能力及信譽狀況沒有明確要求。這樣便給了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給貸款交易帶來潛在的危險。
三、校園網貸解決對策
校園貸已成為熱議話題,引起各大校園及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整治校園貸亂象刻不容緩,需要社會大眾及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使校園貸走向良性發展道路。
(一)強化學生金融知識,樹立正確觀念
學校應開設金融風險、網絡安全選修課或在線課程等,引導學生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網絡金融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并及時向學生發布不良校園網貸典型案例和預警提示信息,教育引導學生遠離不良校園網貸。如法商學院開設的“法商宣講團”,由學生向學生普及金融知識和安全意識,并傳達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不要盲目攀比、過度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同齡人之間更具影響力。
(二)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
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存在安全風險隱患、未經學校批準在校園內宣傳推廣信貸業務的不良網絡借貸平臺和個人,學校應第一時間報請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銀監局、公安、網信、工信等部門依法處置。學校內部也應建立針對校園貸的排查小組,對校園內可能存在或已發生的校園貸行為進行預防及處理。法商學院的輔導員制度、信息員制度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校園貸事件的發生,輔導員的日常教育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將正確的觀念傳輸給學生,及信息員的監察制止了校園貸苗頭的壯大,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氛圍。
(三)制定專門政策,加大監管力度
政府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修補校園貸方面出現的監管漏洞,各個部門之間更要相互合作,從各個方面擊敗非法校園貸。國家在治理“校園貸”的問題上,要建立統一監管和分層分類型監管機制[5]。對大學生群體應建立相應的貸款政策或規定,建立完善的貸款制度,并對大學生貸款進行限額,以保證大學生貸款的安全性和規范性,謹防大學生因無法還貸而釀成悲劇的情況發生。
四、結語
校園貸既能為學生帶來便利,也能為學生帶來災難。校園貸的癥結要想得到根治,一方面作為大學生應該具有金融風險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另一方面學校及監管部門等應建立健全的機制,對校園貸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的疏導。整治不良校園貸還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杜絕不良校園貸事件的發生,營造大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
(本文指導老師:錢瓏)
參考文獻:
[1]李菡婕,王文榮,“校園貸”的風險成因與防范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03-15.
[2]侯榮燦.新形勢下校園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投資理財,2017,(2):147.
[3]程墨.“校園貸”有陷阱,大學生要當心[N].中國教育報,2016-06-10.
[4]高雪.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高校學生網絡信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01).
[5]于建寧.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4(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