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23年,朝鮮發生了綾陽君李倧廢光海君事件,朝鮮通過議政府左議政樸弘者等上奏明政府“琿失道悖德”,請立倧。針對此事,明政府內部對于李倧是否為篡位,是否應該對其討逆,是否應該封李倧為朝鮮國王展開了一場討論,最終鑒于此時明朝在后金的威脅下需要朝鮮相助,而不能把朝鮮推向后金等方面考慮,明朝于天啟五年二月遣使冊封李倧為朝鮮國王。
關鍵詞:明朝;朝鮮;“仁祖反正”
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甲辰,朝鮮宣祖國王的王后王大妃在國人的支持下,宣布廢掉光海君,其《教書》曰:“我國服事天朝二百馀載,義即君臣,恩猶父子。壬辰再造之惠,世不可忘也。先王臨御四十年,至誠事大,平生未嘗背西而坐。光海君忘恩背德,周畏天命,陰懷二心,輸款奴夷。已未(萬歷四十七年)征虜之役,密教帥臣觀變向背,卒致全師投虜,流丑四海??使我三韓禮義之邦,不免夷狄禽獸之歸,痛心疾首,胡可勝言。夫滅天理,敕人倫,上以得罪于宗社,下以結怨于萬姓,罪惡至此,其何以君國子民,居祖宗之天位,奉宗社之神靈乎?茲以度之,量宜居住。”①對于廢掉光海君的主要原因,朝鮮提出是由于他對明朝的“不忠”,例如薩爾滸之戰中令將領“觀變向背”。關于光海君對明朝和后金的“兩端外交”,此前文章多有分析②。仁祖即位后實行不同于光海君的外交政策,決意聯合明朝對抗后金,同時請求明朝對其冊封。
天命六年(天啟元年)三月,后金遺朝鮮國書曰:“滿洲皇帝致書朝鮮國王,如爾仍欲助明則已。不然,凡遼人之避兵、渡鎮江而竄者,可盡反之??爾若納我已附遼民,匿而不還,淮明是一助,異日勿我怨也。”③后金政權要求朝鮮刷還其民。同年冬十一月乙卯,“上命二貝勒阿敏統兵五千,渡鎮江,入朝鮮境,攻剿明將毛文龍。二貝勒至鎮江,遂乘夜入朝鮮。斬游擊劉姓者,及兵一千五一百級。文龍僅以身免,乃班師。”④可見,此時后金已經開始對朝鮮進攻,對于毛文龍作戰還取得了重大勝利。
日益強大的后金政權對明朝構成的威脅愈發嚴重,仁祖即位后,立即表示要與明朝“協力討虜”,加大了對明軍毛文龍部的糧草軍需的支援,同時極力備戰。天啟五年正月庚戌朔丁丑,“上敕諭平遼總兵官左都督毛文龍??朝鮮形勢相依,恭順素聞,已俞中外所請,先準王封,聽行國事,尚需特遣以答忠勤,爾其宣示朕意,俾與爾協同心力以制狡奴。”⑤此時的明朝政府需要朝鮮對其抵抗后金進攻進行支持。
時值后金在遼東地區對明王朝步步進逼的非常時期,朝鮮作為與明朝聯系最為緊密的藩國發生了篡立事件,引起了明朝上至內閣、六部及言官、下至邊關將領的強烈反應。歸納其主要觀點如下:
(一)認為李倧為“篡位”
得知朝鮮政變,登州巡撫袁可立上言:“李琿襲爵外藩已十五年于茲矣。倧即系親派,則該國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豈容倒置??李倧之心不但無琿,且無中國,所當聲罪致討,以振王綱。使彼中臣民亟討篡逆之賊,復辟已廢之主。”⑥禮部都給事中成明樞亦言:“宜敕該部速議責問之檄,不失正罪之體。仍一面敕登撫以細訊屬國之情,一面諭樞輔以詳商討逆之舉,詔付部議。”⑦這些言論出于朝鮮是明朝的傳統的臣屬國地位,指出李倧不僅是對光海君為篡位,也是對明朝的僭越,應對其問責,甚至“商討逆之舉”,但是卻沒有考慮到當時明朝在后金威脅下的險要形勢。浙江道御史彭鯤化上言:“朝鮮內變??彼先自亂,安能助我,況無君之人,豈肯倡義效順??若舉朝鮮歸順奴酋,毛文龍必難久居,牽制無人,奴得安意西來,無復東顧之憂矣。”⑧這種論述更加激烈地懷疑朝鮮“謀逆”者是否能對明朝有所幫助,所以提醒朝廷需要在防備后金的同時加強對朝鮮的軍事防備。
(二)考慮時局及李倧對明、后金態度再做定奪
提出不同看法的是天津巡撫、兼領督餉侍郎事畢自嚴,他對朝鮮發生的篡立事件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于天啟三年六、七月間上《朝鮮情形疏》,“認為仁祖篡立雖違反了君臣大倫,但從明朝當時的內外局勢和維護明王朝的根本利益出發,不宜出兵干涉,同時不宜立即冊封,要以我為主,靜觀其變。”⑨
御史游士任更是把是否通奴作為處理此次篡立事件的一個重要標準,主張“廢立之役,逆理順理,只在通奴二語,(李琿)若不為通奴也,是篡也,若果為通奴也,(李倧)是恭也,非篡也,止多一擅耳。而徐之應立與否,又當再論。”可見,決定李倧是否為篡位以及是否承認朝鮮政權不僅僅在于事件本身,還在于對這一事件的處理給明朝帶來的影響。最終,經過一年多的審慎考慮,明朝于天啟五年二月丙午遣使冊封朝鮮國王李倧、頒賜誥命冕服。
綜上,發生于1623年的朝鮮宮廷政變,是朝鮮國內西人黨在南人黨的協助下打敗大北派政治斗爭的結果。此前朝鮮國王光海君對明與后金“兩端外交”的態度被當作廢掉其的理由。可見,明朝與朝鮮的名分被看作朝鮮統治者應遵守的首要內容。由此,仁祖即位后實行了聯合明朝的“親明斥金”政策,希望因此得到明政府的承認。而明朝一方面對仁祖即位的正當性表示質疑,恐怕仁祖對光海君不顧君臣之禮的作為影響明朝與朝鮮傳統的“君臣之義”;另一方面,由于后金的逐漸強大,為穩定朝鮮,使之繼續支持抗金的毛文龍,與明朝共同牽制后金,所以不能惡化與之的關系,最終明朝對仁祖進行冊封。而仁祖與明朝的聯合最終惡化了朝鮮與后金的關系,得到明朝冊封三年后,后金皇太極對朝鮮發動了“丁卯之役”,迫使朝鮮與之建立了“平等”的地位,雙方結為“兄弟之盟”。
①李朝仁祖實錄.元年三月.
②對于光海君“兩端外交”文章主要有:李善洪:十七世紀初朝鮮內外局勢看光海君的“兩端外交”:樸星:光海君“兩端外交政策”之主客觀原因分析:金民主:薩爾滸之戰前后朝鮮光海君兩端外交研究:焦耀:朝鮮光海君時期“兩端外交”政策效果分析:李長宏:朝鮮光海君在位期間內外舉措研究:王燕杰:朝鮮光海君時期對明、后金“兩端外交”政策探析.
③《太祖實錄》卷七頁·22b.
④《太祖實錄》卷八頁10a.
⑤《天啟實錄》卷五0頁,21ab.
⑥《明實錄》四月庚中朔戊子(二十九日).
⑦《天啟實錄》卷二十八頁40b一4lb.
⑧《天啟實錄》卷二十九頁4a.
⑨高明. 《朝鮮情形疏》與明臣對“仁祖反正”之政策[J].
[1]蔣非非、王小甫.中韓關系史[M].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韓國學叢書.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2]楊昭全、何彤梅.中國·朝鮮·韓國 關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
[3]王其榘.清實錄鄰國朝鮮篇資料[M].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1987年.
[4]劉為.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中朝關系檔案匯編[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6]王其榘.明實錄鄰國朝鮮篇資料[M].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1987年.
[7]姜龍范、劉子敏.明代中朝關系史[M].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99年.
[8]李善洪. 后金朝鮮“丁卯之役”原因淺析[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7期.
[9]王臻.后金政權對朝鮮的第一次征服戰爭述論[J].
[10]玄花. 薩爾滸之戰前后明對朝鮮政策探微[J]. 蘭臺世界.2012年10月上旬.
[11]劉吉國.試析1616- 1644年朝鮮對明、后金(清)的外交政策[D].延邊大學.
[12]高明.《朝鮮情形疏》與明臣對“仁祖反正”之政策[J].
宗玲,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2016級世界史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時期的中朝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