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它決
摘要:數學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學生親力親為的過程,需要通過學生的具體實踐活動才能習得,在數學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索實踐并最終解決問題的機會,不應該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而應該注重引導,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的空間,真正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感;興趣;創(chuàng)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8-0158-01
1.興趣與心態(tài)的培養(yǎng)
數學是一個很有樂趣的學科,只有讓孩子們充分的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教學才會變成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興趣的培養(yǎng)在小學數學的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一道數學題需要腦筋的開動,有些相對難一點的題目需要認真地去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這一過程就需要孩子們的耐心。所以說,興趣與心態(tài)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必修課。首先,即使是小孩子,教師也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天性,孩子不是機器,不能動輒打罵,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更需要耐心細心的教導,而不是因為一次考試沒考好,或者是簡單的題目總出錯而去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有的時候鼓勵才是一劑良藥。總是嚴厲的批評會讓學生對數學慢慢的產生一種抵觸的情緒,不利于興趣的培養(yǎng)。老師和家長都要為孩子的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同時,心態(tài)也是學好數學的必備品,小學的數學還相對簡單,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也會越來越難,小學的數學教育應該提早就給學生樹立一個強大的心理心態(tài),做題時的耐心與細心,靈活地開動腦筋,這都是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應該一起牢抓的地方。
2.教師要合理調控自身的情感
情感教學在新課改中正能體現這一目標,情感教學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其情感品質也能得到升華和提高。教師是情感教學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喜怒哀樂在教學過程中很自然地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教師舉手投足之間都將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處于快樂、飽滿、振奮的良好情緒狀態(tài)。首先教師要把課堂成為與學生情感交流的平臺。教師要從高高的講臺走下來,到學生中去,用真誠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滿腔的熱情去面對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只有形成這樣的師生關系,學生在課堂上才會大膽的想、大膽的說、大膽的做。其次教師要合理運用語言、手勢等手段來激勵感化學生。教師的語言必須具有感染力,我們知道中央電視臺有個綜藝節(jié)目叫“幸運52”,主持人運用自己那情緒化的語言,幽默的表情、手勢使在場的觀眾為之沸騰。教師的在課堂上也應該適量的采用一些表情、手勢,尤其是低年級的教學,教師的手勢即能渲染課堂氣氛,又能成為教具。
3.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具有可觀察性、易變性、可培養(yǎng)性、推測性以及穩(wěn)定性等特點,且隨著年級的由低到高特點也有所不同。因此,應根據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1)夯實數學基礎,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扎實的數學基礎為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所獲得的數學知識并非越多越好,關鍵是要讓其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2)使小學生明確“提出問題”的意義。讓學生了解提出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學習行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使其做某事,首先要使其明白做某件事的意義,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提出問題”的意義,使其意識到提出問題的重要性。(3)授人以漁,加強發(fā)散思維訓練。要想學生會問,必須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技巧,改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愛提問的習慣,教師的引導示范非常重要,應當傳授學生追問、反問、聯(lián)想同類題、對比不同題、變化條件以及在反思中總結提問的技巧等;同時,應當注意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加強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方法的變式訓練,根據數學教學內容設置開放性問題情境等。
4.創(chuàng)新數學教學方法
4.1 把數學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比如在學習圖形的時候,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都可以從生活中舉例子,讓學生們記憶更加深刻。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堅固的形狀,在教師教學生們學習三角形的知識時,可以事先制作一個三角型的模型,再準備幾個別的圖形的框架,通過擠壓,實驗對比,讓學生們自己看到三角型的穩(wěn)固性,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僅傳授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們記憶深刻,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的透徹。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們會發(fā)覺數學的魅力,而不是對枯燥的知識產生厭倦感。
4.2 因材施教。對于小學的數學教育,教師要花費的心思將比中學大學多很多,因為年齡的關系,每個孩子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每個孩子的理解程度,多與孩子們溝通,通過觀察她們的做事能力與學習能力判斷什么樣的教學更加適合大部分的學生,方法很重要。比如說,由于孩子們的年齡較小,大多都比較喜愛動畫,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一些動畫教學,也許對于小孩子來說,動畫比課本上的圖形更加容易理解,并且能集中她們的注意力。因材施教不失為一個教學的好方法。
當然,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樹立創(chuàng)新精神。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教師必須進一步認識現代教育的職責,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教育觀念,把自己視為教學的組織者,帶領學生走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