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雪
(山東省青島升平路小學,山東青島 266041)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信息窗呈現了一幅小朋友趕海的情境圖,通過提出一共有多少只螃蟹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方法的探索。學生通過探究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也為后面學習進位筆算打下基礎。
課件出示美麗的大海圖片,吸引學生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蔚藍的大海嗎?老師今天就要帶領大家還有其他幾位小朋友到大海邊去看看。(出示信息圖)仔細觀察信息圖,你都看到了哪些有價值的數學信息?生1:小麗捉了12只螃蟹。(板貼)生2:小明捉了26只螃蟹。(板貼)生3:小紅捉了23只蝦。(板貼)生4:小剛捉了11只蝦。(板貼)師:同學們觀察得可真仔細,仔細觀察關于螃蟹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生:一共有多少只螃蟹?師: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要把它記在黑板上。(板書)再看第二組信息,誰能再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數學問題?生:一共有多少只蝦?(板書)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先解決“一共有多少只螃蟹”,你打算怎樣列式?生:26+12=?師:為什么要用加法?(有“一共”)師:那你知道26+12等于幾嗎?(有學生能夠直接說出答案38,給予鼓勵)只知道答案是遠遠不夠的,過程更重要,為什么等于38,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動手操作驗證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有結果了嗎?咱們先來研究小棒的擺法,哪位同學先來擺擺?生:2捆6根+1捆2根=3捆8根,也就是38。師:說得真好,誰愿意到前面來用老師的小棒擺一擺,講一講?生:先擺26,2捆6根,再擺12,1捆2根,一共3捆8根,就是38。師:同學們,看明白了嗎?請一位同學拿著你們組的計數器再到前面來演示。生:先撥26,個位上6個珠子,十位上2個珠子,再加12,個位上2個珠子,十位上1個珠子,一共是38。師:老師這兒有一個不太一樣的計數器,你能上來撥一撥嗎?(小磁珠代替,不同顏色,同樣過程)
師:同學們,這兩種方法你都學會了嗎?其實,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一種很有用的解題方法,叫作豎式計算。你想學嗎?小博士出了一道難題在書上,老師想看看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完成它。
學生獨立嘗試完成豎式。學生答案全部正確。
師:同學們,咱們一塊來寫寫試試,在寫豎式的時候一定要記住相同數位要對齊。接下來要把兩個數加起來,所以要寫一個(加號),寫在哪兒?(12的前面)。然后再(畫一條橫線),你能不能猜一猜這條橫線代表著什么?生:等于號。師:你們可真聰明,這條橫線就是代表算式里面的等于號。現在咱們再回憶一下這個過程,先寫26,再寫12,注意(相同數位要對齊),再寫(加號),再畫(橫線)。師:同學們,算完了嗎?應該怎樣算呢?生1:6+2=8,2+1=3。生2:2+1=3,6+2=8。師:這兩位同學的方法都對,不過為了后面方便,我們通常還是從個位算起。同學們,豎式計算到這里就完全結束了,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板貼)。你學會了嗎?那第二個問題就交給你們自己做。
學生獨立完成,訂正答案。
(1)課本65頁自主練習2。
師:四道豎式計算的練習題,找四位最認真的同學到黑板寫。
學生獨立完成。
(2)判斷對錯。
師:在數學王國里有很多有趣的數學知識,老師希望你們能夠有一雙火眼金睛,像孫悟空一樣,判斷一下對錯。
學生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
師:同學們請坐好,把你的書輕輕合上。到現在為止,咱們今天的數學知識就全部學完了,你有什么收獲?生1:我學會了豎式計算。生2:筆算。師:你們在動手操作時學會了與同位(合作)。師:你覺得自己學得怎么樣?(很好)老師也認為你們今天很棒,為自己的收獲鼓鼓掌。
擺小棒的過程,我讓學生同位之間合作完成,時間大約是2分鐘。我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幾位又會擺又會說的學生,然后讓其中的一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利用手中的小棒講解擺的過程,再找一位到講臺上利用我的小棒擺一擺并講一講。我發現有幾位學生聽得并不是很認真,也沒有意識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便性,更沒有看到把兩部分合起來的過程。同伴們的建議是,討論之后先讓一位會說的學生到講臺用投影展示擺的過程,問問其他學生誰能像他說的一樣?然后再找一位學生用投影展示,最后同位或者小組成員互相說一說,由老師小結。如果經過這樣反復說的過程,相信絕大部分學生能夠牢記擺小棒的方法,明白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理,而且不僅會擺,還能用自己的話描述這種方法。這正是這節課的基礎內容。
由小棒抽象到計數器的過程,我還是先讓學生同位合作撥,找一位學生到前面演示撥的過程,邊撥邊說,再讓一位學生到黑板上擺放不同顏色的小磁珠代替珠子。但是,他們似乎并沒有明白我的意圖,還是用自己的方法解釋著計算的過程。聽課老師反問我:“你自己做的計數器的紙有必要嗎?大的計數器為什么不用?學生計數器撥得很好。”我一時語塞。如果多找幾位學生到講臺用大的計數器撥一撥,再讓同位或者小組成員之間說一說,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許會更高,他們說得也許會更標準,他們理解得也許會更透徹[1]。這將為下面學習豎式打下良好的基礎。
接著,由計數器再次抽象到豎式,其實豎式就是撥計數器的過程,只不過是用數字表示出來。我請學生先嘗試獨立完成書上小博士給出的不完整的豎式,然后同位交流,再請學生當小老師教我寫,最后得出結論:豎式計算時最重要的是相同數位要對齊。
本節課練習題的設計最為失敗。起初設計的題目沒有全部完成,而且經過老師們的指導,我知道練習題的設計一定要結合課本。書上的自主練習都是有根有據的,這樣編寫,就是為了一步一步有層次地鞏固學到的知識。而我卻把最重要的看實物和計數器列算式的題目完全拋諸腦后,讓學生在沒有經過鞏固擺和撥的過程的情況下,直接開始計算,還是因為我對這節課的重點把握不準。
整節課下來,我收獲滿滿。當我靜下心來記下這每一個想法時,可以說我已經邁出了做一個有心老師的第一步。相信,通過不間斷地用心請教和學習,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定可以突飛猛進。
[參考文獻]
[1]錢金鐸.“100以內加減法練習”課堂教學實錄與反思[J].小學教學:數學版,2007,(0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