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允
(貴州醫科大學 醫學人文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0)
東南大學是國內最早設立法學(醫事)專業的綜合性大學,之后,醫學院校也陸續開設法學專業,這既是為了培養醫法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也是高校擴招之下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國設立法學專業的高校有600 多所,其中高等醫學院校已超過40所。同時,大部分醫學院校是以法學專業進行招生,學生畢業后授予的是法學學士,比如首都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醫學院校開設的是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后也授予的法學學士,比如山西醫科大學和廣西醫科大學等。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學制的問題,這些都是培養模式需要探討的內容,另外,對于醫學院校法學專業,或者經常提到的醫事法學方向,探討得比較多的還有課程體系、師資配備、就業方向等,其中,課程體系的建設毫無疑問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是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已經有不少學者就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包括四年制的本科是否符合培養目標,是否需要按照6到7年的碩士研究生來進行培養等,筆者在這里僅僅是探討以目前較多醫學院校開設的四年制本科的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而且在課程體系之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都有著重要作用,又因為理論課程更為基礎,所以本文先研究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會在后續的文章再行討論。
理論課程當中,問題的提出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1)法學類、醫學類、醫藥法學類應開設哪些課程?(2)三類課程各自應占多大的比例?(3)三類課程應按照什么樣的順序開設?(4)應該怎樣從醫事法學學生的實際出發開展針對性教學?
對于醫學院校的法學專業來說,除了公共課程外,將法學類、醫學類和醫藥法學類課程按照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這樣的漸進次序來開展。
法學類的課程根據教育部和法學教育指導委員會下發的《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其中最為基本的十四門核心課程有非常詳盡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我們應遵循這些基本的核心課程。其中,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因為學制和課時的限制,而且根據醫學院校法學專業的特點,對于不能體現醫事這一方向的一些法學核心課程,比如國際經濟法、海商法則不需要開設。筆者認為,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法學專業醫事法學方向最終頒發的學位證書都是法學學士,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既全面掌握法學理論與技能,又熟悉臨床醫學知識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法學的十四門核心課程作為一名法學生是最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全部開設進行學習有利于為學生打好基礎,提高法律素養。
也有學者在學校評估時提出醫學院校的法學專業開設的法學課時太少,深度和廣度都不夠。筆者認為,因為醫學院校法學專業的特殊性,它不僅只有一般法學的核心課程需要學習,還有醫學的基礎課程也要進行開設,所以不需要做到如一般綜合性大學或者政法院校的法學這樣的深度,只是需要在一些課程的學時上進行詳略的搭配。比如民法,現在的教學趨勢是將其細化為民法總論、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債法分別進行講解,每門都有自己固定的課時數,這樣的安排是有必要的,但是應當注意每一門的課時不應當完全相同,應當有所側重,在醫療領域,發生侵權的案件相比而言更多,因此侵權責任法所占課時應當比物權多一些,而非物權法不重要。同時,可以根據本校教師的師資力量和學生的興趣開設法學的選修課程,以擴充學生的視野,比如醫療保險原理、證據法學等。
醫學院校法學專業除了學習法學基本課程,醫學的基本課程也應當是要開設的,而且長久以來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醫學的課程存在認識的誤區:第一,醫學課程的存在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甚至直接認為可以不需要開設醫學課程;第二,即使認為需要開設醫學課程,也是能少則少;第三,醫學的老師不知應如何把握課程教授的深度,講課的時候怕講淺了就相當于沒講,講深了又擔心學生反映太難,根本聽不懂,因此到最后就真成了敷衍了事了。
面對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一下幾方面思考解決:首先,筆者認為醫學課程的開始對法學(醫事方向)來說是必要的。大家之所以認為不需要開設醫學課程的原因對于老師來說可能僅僅是出于對學科的不認同;而對于學生來說情況可能復雜一些,可能是因為醫學本身的學習就比較難而艱苦,在沒有老師帶路的情況下很難入門,入門之后又要自己再多加看書學習才能有所收獲,在這一點上倒是無論醫學還是法學都是共通的。對于很多進入本專業的同學來說,也許并非出于自己的自愿選擇,加上很多都是文科出身,對理科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想要克服這一難題,老師們應該摒棄學科之間的偏見,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應當統一口徑,告知其學習醫學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基于學生對老師油然的尊敬,學生自然而然會有想要學好醫學的信念。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并時時鼓勵學生。還可以通過設立一般法學專業和法學(醫事)兩個方向來解決這一難題,比如南方醫科大學就分為法學和法學(衛生監督與管理)兩個方向,并規定招生時按法學大類招生。新生入學后軍訓期間,再由學院按照有關規定,結合學生成績和個人志愿興趣進行專業方向分流。其次,開設醫學課程,應當是要切合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能少則少,也并非多多益善。如果單是將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壓縮后進行簡單的疊加,對學生來說恐怕是真的苦不堪言,目前有不少學校已經摒棄了過去把臨床的基礎課程,比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等,以及臨床的專業課程,比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進行按部就班地講授,而是通過基礎醫學概論和臨床醫學概論這兩門課程對這些內容進行有重點的涵蓋,當然,這種做法對于四年制的學習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條件允許,有更長的學制來進行學習,筆者還是傾向于認為應當對醫學進行深入的學習,多開設一些醫學課程,這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對于法學(醫事方向)的同學而言,目前尚無非常統一的醫學教材,這是導致老師上課很難把握深淺難易的根源,這就要求醫學老師發揮合作精神,對法學專業同學的醫學教材進行統籌規劃編寫并對教學思路方法進行整合,比如有學者從醫學機能學教學模式的角度對法學(醫事)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程設置進行思考,將人體按照功能系統,把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課程進行整合重新編排,形成“醫學機能學”這門獨立的課程。
醫藥法學類課程開設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將法學和醫學相關領域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理解和學習。對于醫藥法學類課程的開設大致存在以下情形:第一,主要開設衛生法學和醫事法學課程;第二,醫事仲裁與訴訟、醫事爭議處理法學、醫療法律實務、醫療糾紛法律實務等醫療糾紛處理的程序和實務課程;第三,此外,還有比如衛生監督學、衛生事業管理學、生命法學、醫患溝通學、醫院管理、法醫學、等不一而足。從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在醫藥法學類的開設中,各醫學院校對衛生法學和醫事法學這兩門課程的認同度是比較高的,可以說是處在醫藥法學類課程的核心地位;而醫療糾紛處理的程序和實務課程也是普遍認為比較重要,因此得到認同和開設;至于其他的一些醫藥法學類課程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筆者認為,如果學制和學時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課程開設為必修課,如果條件有所限制的話,可以開設為選修課,供同學自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