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盛
(山西省昔陽縣孔氏鄉王寨初級中學,山西昔陽 045300)
隨著新課改政策的貫徹實施,無論是教學材料、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都逐漸趨于多元化、豐富化、具體化發展,同時也在不斷地探索與創新中。目前大部分院校認為,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才是教學管理的重點。但是就教學的根本而言,教學管理是對學生的學習最有力的保障。因此,優化教學管理,是推動學生提高成績,提升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
當前很多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過于強調規范性,使得教師在有限的規范中缺乏靈活性。有些學校對教師的獎罰制度是以學生是否違紀來判定的,從而導致教師極為重視班級紀律,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懷。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感受為基礎設定工作目標,使學生感覺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關愛。由于教學管理工作的生硬化,教師對學生進行懲治的管理手段,喪失了教學的根本意義,這也就造成了初中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教學效率降低,教學質量不高。
當前的社會形勢比較復雜,教師的職業壓力相對其他行業而言較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競聘上崗、教師聘用制度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校內競爭等多種因素加重了教師精神上的負擔。這就造成了教師心情沉悶、壓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過于悲觀,熱情度銳減,對待學生的態度不夠和藹。
提高教學整體質量是教學管理實施的主要目的。但是在當前的教學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體系不完善,并沒有明顯體現出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除此之外,不能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及表現去衡量教學質量,應該著重關注學生的健康發展和能力的提高。所以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推動教育改革,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一些學校處于管理專政化,致使教師在工作中產生逆反心理,工作態度逐漸出現惰性。與此同時,這些學校還遏制了教師的知情權,從而造成教師對學校及校領導的工作不了解,產生質疑。再有,有些教學制度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導致教師的權利空有虛名,由此使其產生抵觸心理。
總體而言,教育就是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及人生道理,從而開發心智,學會如何做人做事,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為今后在社會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礎[1]。因此,教學管理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將工作中重點的育人教育轉變為樹人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其次,要轉變教師的觀念,使教師與學生間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讓師生之間成為朋友。再次,在教學管理當中要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難的頑強精神,并鍛煉他們勇于克服困難的能力,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時遇事冷靜、不畏縮、善思考。最后,由于初中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無限美好,懷揣滿腔夢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個人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和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人生規劃,使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長處,提升自信心,使他們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熟練掌握知識,拓寬視野。
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對提高教學質量及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性,所以各個區域的學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及能力盡可能地創造出符合自身教學特色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改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氛圍可以從三方面來進行:首先,為了營造教學氛圍的和諧統一性,要改變當前教師的工作環境。學校要給予教師干凈整潔的工作環境,提供舒適的休息場所,讓教師能夠全心地投入工作中去。其次,結合教學中每一學科的特點,加大教學設備的投資,如輔導用書、教學用具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前提,大力滿足教學活動,完善硬件設施。最后,構建良好的校風、學風。積極向上、樂觀、友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實際教學出發,積極和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學習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意識是一種主動意識,也是一種自覺意識,是以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為核心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的表現[2]。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強化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促進其自身的良好發展,從而引導學生產生創新意識。
教學中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如果不能主動積極地挖掘自身的創新意識,即便教師極力推動,也無法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喚醒學生自主意識,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四點: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討論與課程設計,讓學生在了解教學內容的同時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其次,改變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接受,以此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再次,挖掘學生潛力,強化自我挑戰,鼓勵其不斷超越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培養其獨立自主能力,鍛煉其獨立思維的發展。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自我監督,積極反省自己在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及時運用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如果無法解決,可以由教師引導式進行探索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根據常規觀察,在以往的教學管理中,運用的管理模式都是學校處罰和禁止的方式,最為普遍的就是請家長。原本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是關懷和愛護,而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可是由于學校及教師聯合家長共同對學生批評和處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對長輩產生了懼怕心理,由此形成了厭惡情緒。這種演變也就成為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這一情況,教學管理策略應該從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著手探索。只有尋求到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教師與家長才可以配合教育,一同解決問題。再有,教學管理要注重教學中的競爭與攀比的淡化,其中包括學校與學校間、教師與教師間、家長與家長間的攀比心。大部分學生在這樣的競爭與攀比心管理形式中喪失了對學習的積極態度。競爭意識固然可以令一些學生學習成績提高,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適用,所以,多元化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由此可見,教學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以學生為基礎,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才是最好的教學策略。合理有效的教學管理政策,能夠從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在主動學習中開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調動學生對學習的探索欲望,逐漸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可以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與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 魯光勇.以人性化管理為依托,提高學校管理藝術[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4):126-127.
[2] 加懷.漫談學校精細化管理[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