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俊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籍田小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什么是數學,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數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才能,不僅來自于課堂,還來自于現實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鏈接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就比較自然、親切、真實。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倡“生活化教育“。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還必須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這不但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宇宙很大,粒子很小,火箭的速度,化學的技能,地球的變化,日常的使用,到處都有數學。”這是對數學和生活的精彩描述。因為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征,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他們對生活問題很感興趣,他們想要了解生活,熟悉生活。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長期以來對數學產生沉悶而神秘的印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與現實脫節。”數學來自生活。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材料。創設某種特定的情景,設下懸念,進行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真正認識到生活充滿了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和價值。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利用多媒體結合生活,設置了這樣的畫面:在一條公路上行駛著公共汽車、小轎車、摩托車等,畫中特別強調車輪都是圓形的。
老師問道:“學生們,看完圖片后,你可以看到為什么輪子應該是圓形而不是正方形或橢圓形。”如果車輪為正方形或橢圓形,則滾動不平穩,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生1.反駁說,“橢圓可以做到。”推土機和挖掘機都是橢圓形的。
師:“是呀,既然橢圓形也可以,那么為什么汽車的車輪不是橢圓形的而是圓形的?”
我趁機問了,同學們在學習上熱情高漲,心態變得異常活躍。
生2.橢圓輪車重。
生3.橢圓形車輪的車子跑不快。"
學生的回答一個接一個。
師:“那么使圓形車輪行駛既快又平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一時難以用學過的知識來做出科學、準確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課:今天研究了圓的特征后,你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于是學生帶著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接下去的課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所設的情景從生活中取材,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廣泛應用,從而實現數學的實用價值。”我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是把我們所學到的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小學數學中,在那里,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任何地方與數學一致的原型。因為課堂在40分鐘內很短,所以家庭作業已經成為課堂學習知識的有用延伸。它已成為學生大膽創新的廣闊世界,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運用是書本知識的見證和體驗。
數學生活的傾向是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教育必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成為“無根的木頭”。羅杰斯認為:“孩子不熟悉和不受歡迎,不要強加給他們,否則孩子的依賴和被動會更大。相反,當學習內容更接近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時,學生將會越容易接受。“可以看出,今天數學建立的課堂知識正朝著生活,活動和問題的方向發展。因此,生命問題數學化與應用數學生命的辯證結合對數學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這也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拋棄不現實的學習內容,試著采納現代生活的實際內容,將其轉化為數學模型知識,并將其應用于課堂甚至更廣泛的數學。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數學生活的指導下享受學習,真正搭建起生活與數學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