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娟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五港鎮中心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0)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陶行知先生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的社會生活性非常突出,這就更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源于生活,與生活同在。而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學正在變得枯燥、單調、無趣,孩子們被困在狹隘的課堂教學的牢籠里,他們對語文的興趣正逐步喪失。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恢復對語文的興趣,如何使學生真正領悟到語文的博大精深和它無處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從生活出發,從實際出發,變語文的小課堂為生活的大課堂,變頭頂的小天空為生活的藍天。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師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并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可見他堅決的態度和立場。同樣,在《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也常能看到“體驗”這個詞語,這也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如在教學一年級孩子《秋天的圖畫》這篇文章時,我通過媒體的演示和動情的范讀,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快樂,秋天的色彩,并組織孩子一起到操場上,讓大家尋找秋姑娘的足跡,并告訴他們,你們也可以躺在如畫的草地上,或者對著藍天喊上幾嗓子,孩子們高興壞了,一個個興奮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他們有的說:“秋天來了,小草穿上了黃毛衣。”有的說:“我很快樂,我對著白云喊‘你好嗎?,白云笑瞇瞇地看著我。”還有很多充滿童趣的語言,我想這都來自于他們親自去生活中體驗那種快樂。接著我讓孩子們朗讀這篇課文,孩子們動心動情,快樂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動而辭發”的真諦。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學可以創造出更多精彩。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日月潭》、《南沙群島》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可見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而語文又與生活緊密相連,是生活給了語文以生命。當我們傾聽一個人的深情告白,當我們振奮于一份就職演說,當我們傾訴自己靈魂的需求,當我們沉醉于一段優美的文字時,當我們繪聲繪色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誰能否認自己就在學語文,就在用語文?學語文,就是感受生活,學語文,就在享受生活,學語文,就在裝扮生活。這就是生活語文,它是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博大的天空[5]。我們的語文老師,更要把生活引進課堂,在語文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進而增長才干。因為,生活,才是真正的語文,才是真正富有生氣的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