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斌
(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中心學校 云南 保山 678000)
正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此,數學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尤為重要;注重發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同時,生態課堂強調:讓學生健康成長,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其成為理想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生態課堂,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的個性,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參與。而學具的有效性使用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如何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有效把握利用數學學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存在一味地灌輸數學理論知識,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如果在小學階段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可以通過動手來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記憶,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學數學的意義就不僅僅是應付考試了。山區小學教育中,關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學習背景出發,讓數學參與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數學學習,掌握良好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本文就從小學數學學具使用的有效性出發,從以下幾方面探究如何把握山區小學高年級數學學具運用的有效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愛動,而且好奇心強。在高年級學生的思維觀念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有更多更深的探究欲望。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學具進行直觀的演示,提出學生對學具使用所感興趣的問題,由此來激發學生對學具使用的欲望和興趣。
高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比較容易疲勞,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走神現象。教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就需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游戲貫穿教學活動,由此來調整學生在學習中的精神狀態,使之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地表現自己探究知識的欲望,不斷充實自己證明自己,給高年級學生融入學具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激發起自身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氣氛中不斷增強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
山區的孩子生活能力、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較強,在山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學具的學習興趣方式是比較多的,學具的就地取材有時可選擇范圍較廣,數學教學中將生活實際與教學聯系起來,選擇適合學生發展學習的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地通過學具操作、制作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出適合自身長久發展的學習能力。
兒童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教學中使用學具正好符合這一規律。選擇實用的、和教學知識緊密聯系的學具尤為重要。如六年級教學中“比例尺”這一內容,借助教具、學具(卷尺、直尺、地圖、規劃圖、平面圖)這些學具,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小組合作量一量操場,繪一繪圖紙,算一算比例,把自己所量出的數據,進行整理、統計、演算、驗證,邊操作邊思考,通過教師相機指導就能輕松完成一堂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活動課,選擇有效的教具學具讓學生輕松悟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這種特殊關系的必然性同時探索出“三量”之間所存在的關聯奧妙。恰到好處的學具選擇,讓兒童獲得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同時培養了學生設計創造的意識形態。
山區小學孩子生活經驗較為豐富,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數學學具的運用有效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是具有抽象特性的,憑借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自主思維而不借助工具是非常難以完成課堂教學的,而且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會變得非常困難。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使用學具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抽象知識,這也使得學生通過學具的利用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可以上課之前對本節課內容熟悉了解,創設出適合學具利用的教學情境,以此來帶動課堂,并不斷強化學生的學具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