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潁上縣紅星鎮大新小學,安徽 阜陽 236200)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農村學校特點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是每一名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問題。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了解農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走進他們的生活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合理利用農村校外課程資源,開展小學數學學習、有效提問激發農村小學生課堂上的參與性,開展小學數學學習。以下結合具體教學情況,分別進行介紹。
多數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次強調的問題,小學生總是記不住,教師可能不知道在講的過程中所創設的問題背景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切合。山區的農村小學生沒有見過許多交通工具和一些生活用品。基于此,教師在創設教學背景時不要死板的套用課本,而是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且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教學背景。例如在教學《加與減(三)》中以圖書館、閱覽室為例的習題,因為部分農村的學校沒有圖書館和閱覽室,所以教師以圖書館、閱覽室為背景對農村學生的數學學習沒有多大幫助,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巧妙的將背景進行改變,如將圖書館第二層書架上的8本書,改成小張的父母外出打工回來給他買了幾顆糖;第三層架子上的13本書,改成小張的父母外出打工回來給他買了幾瓶飲料;計算小張的父母實際為小張買了多少東西。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方便農村學生理解,還讓學生理解父母對他們的父愛母愛。
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創造條件。不僅可以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還可以將這些資源變成農村小學生活動的情境和背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自然的緊密聯系。又如教學《加與減(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節課的內容,我將學生按性格、性別、學習成績分成幾個小組,并讓學生集體去教室外面撿10個小石子,10個樹葉,很快學生們就將小石子、樹葉撿了回來。接著,我向學生們提出幾個問題,如:(1)“5個小石子+3個小石子= ?”(2)“6個樹葉+4個樹葉=?”(3)“10個小石子+10個樹葉=?”隨著我的講解,學生們在自己的組內迅速開始探討起來,他們紛紛拿出自己撿的小石子和樹葉放在一起加起來,一邊加一邊說著什么,此時,A組的小趙高興地和組內的其他學生說:“5個小石子+3個小石子=8個小石子。”小趙話剛落,只見B組的晶晶說:“6個樹葉+4個樹葉=10個樹葉。”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數學抽象的內容以生動有趣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還使大自然的資源能夠合理恰當地被利用。
有效地課堂提問不僅能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提高他們的主動探究、獨立思考的能力。基于此,這就需要教師在了解農村小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提問引導農村小學生思考教師想要教授的知識點。例如在教授《認識分數》一課時,我引出這樣一個引子,如:“周末,小花和小蘭相約去山上的油菜地里郊游。到了午餐時間,她們要吃東西,她們兩個一共帶了4個梨,2瓶礦泉水,1個面包,請問小花和小蘭要怎樣分才公平?”隨著我的講解,學生們發現,4個梨可以分成2份,小花和小蘭各2個梨;2瓶礦泉水可以分成2份,小花和小蘭各1瓶水,但是一個面包怎么分成2份呢,分成2個半分,可這個半分怎么說呢。看到學生們左右為難的樣子,我說:“同學們,相信你們都已經知道怎樣給小花和小蘭分梨和礦泉水了,但是面包怎么分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們紛紛搖頭,接著,我說:“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新的數——分數。”緊接著,我引導學生把一個面包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份中的一份,這1份就是這個面包的二分之一,并告訴學生這個二分之一怎樣書寫。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激發了農村學生在數學課堂的積極性,還使抽象的數學課本內容變得生動有趣。
言而總之,我們要想提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應結合農村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可行的教育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采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中,使農村小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在活動中探究數學知識,敢于創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