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紅
(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仁興鎮清水小學,云南 祿豐 651205)
下文以最基礎的漢字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授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講授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充分理解漢字從甲骨文開始的演變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前準備課上所要為學生講解的漢字的各種演變形式,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得到興趣,還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
此外,還可以采用字圖聯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根據科學研究顯示,人腦對于圖像的記憶要遠遠超過對于文字的記憶。因此,對于低齡小學生這一群體,需要將字與圖結合,從而激發他們的記憶。如在學習“龜”這一漢字時,可以為學生展示烏龜的圖片,并以PPT的形式進行放映,同時提問學生到黑板上前來畫出烏龜的樣子,并找出畫中烏龜與“龜”這一漢字的相似之處。
通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了解漢字的演變和構造,這種方法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新學的漢字的印象和理解,并了解漢字的演變歷史,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的瑰寶。
在對于漢字的構造和演變過程有了理解和記憶之后,想要更進一步地加深學生對于識字的興趣,則需要采取更為新穎的方式,如為漢字構思一個故事。這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提前對于漢字的字形進行構思和分析,并產生相關聯系,從而對于漢字進行故事方面的構造,在課堂上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如“朋友”的“朋”字,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講到:朋友都是兩個人以上的,所以“朋友”的“朋”字是兩個“月”字在一起。再如“休息”的“休”,老師可以讓大家展開聯系,如左邊是一個單人旁,就代表一個人,右邊是一個木,就代表一棵樹。一個人在外邊走累了靠在樹上,他就是在休息。這樣就讓學生記住了休息的“休”。再如“跋涉”的“涉”,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走步的“步”,這指的就是一個人走路越過了一條河,而“涉”就是走的意思。這樣不僅使得學生記住了“涉”的字形,也使他們記住了“涉”的字義。
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可以為學生講述字形的故事,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進行思考,自己對于字形進行分析,自己對于故事進行創作,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字形的分析,還能夠使得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在漢字教學中往往會遇到相近的字,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總結,結合口訣或記憶小技巧,對于學生進行講授。漢字教學的最終目的和結果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常用相近字的講解和辨析。漢字的復雜也在于很多字的相近,對于剛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講,區分形近字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但在進行區分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注意講授的技巧和方式,一味采用造句和組詞的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在講授形近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講故事或者用小口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講授。
如一個區分“戌”“戍”“戊”“戎”幾個較為有難度又極為形近的幾個漢字,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用到這個小口訣:橫戌、點戍、空心戊,十字交叉就念戎。當學生記憶下這幾句較為簡單又順口的話,就可以成功區分這幾個字之間的區別了。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區分“士”與“土”、“已”和“己”等極為相近又較為常用的漢字中,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為學生編寫較為朗朗上口又方便記憶的口訣。同時可以在課堂上發動同學進行記憶形近字的分享,將好的記憶方式與大家一起進行記憶,共同進步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一直以來都十分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重視。尤其是小學語文的學習,是孩子們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鍛煉自己的語文能力,不斷積累不斷進步的階段。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不能一直止步不前,時代在飛速的發展,國家的教育體系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改革進步,小學語文教學也應緊跟時代潮流,完成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與創新,我們全體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探究更好地教學模式,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