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紅
(江蘇省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真學”課堂體現的是課堂的本真與自然。所以,在構建“真學”課堂中,要講求能體現真實和本色的教學,讓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課堂“真學”都能有效地保證,激勵學生主動追求真理[1]。教師除了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外,還應從學生的學習規律出發,以平等和活躍的課堂氣氛推動學生實現更高的學習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以下四方面進行“真學”課堂的建構。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真讀”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真讀”的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培養語感能力。
建構“真學”課堂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他們個人閱讀能力得以發展。教師要以合理的方式讓學生主動進行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去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個性化地解讀課文。
例如,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這一篇課文中,作者生動地描寫了愛因斯坦投身科研的熱誠,體現了他樂于與孩子玩樂的性格特征,他對孩子們的關愛也在字里行間得到很好的體現。而小學生要理解作者的這些表達意圖難度比較大,教師就必須從課文出發,讓學生對描寫愛因斯坦變化的地方進行品味,以領悟所蘊含的深層次信息,從而降低理解的難度。學生通過細讀文章找出了“一雙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窩里,長著一頭蓬亂的灰白頭發”和“他整個變了一個人,按小姑娘那樣穿戴得整整齊齊的”兩句話;然后,教師在這兩處展開提問:“愛因斯坦為什么會改變自己的穿戴?從中能體會到他怎樣的品格?”于是在對比分析的幫助下,學生領略到了愛因斯坦工作作風之嚴謹和胸襟之開闊,并對愛因斯坦對孩子的愛產生了深層次的感悟。
語言靜止地存在于文章里,為了深入文本,對課文的內容、人物情感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透徹,就需要學生靜下心進行默讀。這種方式可以用在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中,以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中心。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詹天佑》這一課的第四到六自然段時,引導學生進行靜心默讀,以感受其深意,然后提出問題:“你對詹天佑修建鐵路時的哪些行為產生了深刻的感受?請把自己的體會批注在對應的地方。”于是,學生在安靜的閱讀環境中讓思維發散。筆者一共給了學生八分鐘,讓他們在靜謐中感受文章的深遠。在這樣的理解基礎上,學生就能拓寬交流的范圍,從而產生深刻的認知。
作者在寫作中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文章的句子中,要讓學生能從心底感受到這份情感,就需要讓學生沉醉到作者寫作的感情基調里去[2]。
例如,在《第一次抱母親》這一篇課文中,作者把母親濃濃的愛和與母親之間的親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心生觸動。對于如此深厚的情感,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閉著眼睛邊聽筆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進行感受,以把自己的真情融入閱讀學習中。課堂一片安靜,學生在聽筆者朗讀的過程中,漸漸在腦海里浮現起兒子到醫院看望病重的母親,并把母親抱在懷里的場景,在如此的情感熏陶之下有學生開始小聲地抽泣。這時,筆者就把學生引向了生活:“你們對自己母親的體重了解嗎?有沒有主動去擁抱過她呢?你們在生病期間,母親的心情是怎樣的?母親身體不舒服時,你有沒有給媽媽一個暖暖的擁抱?”……這讓學生產生了對自己母親的回憶,都開始說起母親對自己的操勞和擔心;而且,還說今后要多關心媽媽,并經常給她愛的擁抱……聽著學生的感慨,筆者感受到了他們質樸純潔的內心,筆者的心也被他們觸動了。這之后,筆者對這一環節進行總結:“同學們,通過今天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母親對我們的愛和關懷我們有了深刻的感悟。以后我們也應對媽媽多一些關心和照顧,多抱抱媽媽,讓她也感受到我們對她的愛,不能做讓媽媽難過的事情……”在聽讀過程中,濃濃的親情彌漫在教室的每個角落,學生對溫暖、濃厚而真摯的母子親情有了新的理解與感悟。
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打動人心。教師應充分把握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聯系,從而以課文情感營造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內心產生情感的共鳴。學生就能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知識的印象,并產生與課文相關的情感。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已經越來越少出現師生缺乏互動的教學課堂。不過,雖然有些課堂互動看起來比較熱烈,卻缺乏本應有的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以課堂的真實存在為背景,與學生開展真實的互動,從而發揮互動的實效性,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受。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這一課時,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即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對課文的關鍵詞進行體會。學生在前期的閱讀之后,無法深入地理解“循規蹈矩”的意蘊。為此,教師把水果刀和蘋果分發給每個小組,讓他們按照平時切蘋果的方法進行切割。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后,發現得不到課文中所說的五角星,那到底應該怎樣切才能切出五角星呢?對此教師進行了點撥,有學生受到啟發把蘋果橫過來切,于是就得到了五角星。在良性互動和親手實踐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的思維在激烈的碰撞中產生了智慧的火花,從而深化了對“循規蹈矩”一詞的理解。
學生在感知語言和梳理語段邏輯的過程中,都進行了深刻的思維活動。所以,為了讓學生能有適合思考和辨析的學習環境,就需要教師為他們營造安靜的課堂氣氛,幫助他們增強個人的認知能力。
例如,在課文《第一次抱母親》里寫道:“母親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對于這個句子中“翻山越嶺”一詞的理解,大多數學生都僅停留在詞語的表層意義,對其解釋為翻過很多座山,跨越很多座嶺。然而,作者在這句話所描述的情境里,給這個詞賦予了非常豐富的意蘊和情感,并不是簡單的字面上的含義。于是,教師通過營造靜謐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以平靜的心態閱讀這句話。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全情投入對課文的深入理解中,從而領悟到“翻山越嶺”一詞用在該處表示的不是母親翻越山嶺,而是為了表現母親背著女兒、扛著重擔,還日復一日地在山嶺中行走……通過這樣的理解和描述,學生的腦海中浮現起瘦弱的母親在山嶺中艱難前行的畫面。在這樣的理解層次上,學生就可以充分感知和理解“翻山越嶺”的深刻內涵。
構建“真學”小學語文課堂,教師需要以真心對待,以真情進行體會,并與真正的實踐三者合一,從而使真教、真學、真情、真意和真實踐落到實處,以“真學”課堂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足夠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