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洇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世茂小學,江蘇昆山 215300)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讀寫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說話能力的訓練?!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使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1]。
常有這種情況,許多學生在和同學聊天時滔滔不絕,說得眉飛色舞,一到說話訓練了,卻是低著頭,就希望教師不要叫到自己,就連一些語文基礎不錯、作文寫得較流暢的學生,也怕當眾發言,這種“怯場”心理,是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克服的。
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口語交際的重要性,知道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對我們現在的作文寫作、交友、處理同學間的關系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及日常生活中也是極為重要的。筆者給他們講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講藺相如智退秦王的故事;講成績同樣優秀的兩個大學生,一個由于“怯場”,被公司老板婉言謝絕,而另一個能詳細闡述自己的工作設想,表達自己努力工作的決心,受到公司老板賞識的故事……這些故事使學生深受感觸。在每次開展口語交際訓練時,筆者都要提醒說:“會不會說話會影響你的前途,大家可要積極發言呀!”學生們聽了,都躍躍欲試。
然而到了真正要說的時候,學生的“怯場”心理又占據了上風。這時筆者便告訴學生,害怕當眾說話的并非只有你一人,幾乎所有的人都對當眾說話懷有或多或少的恐懼,包括你的老師,甚至包括職業演說家、國家元首,只要多練習,就一定能說好。這種心理療法使學生得到寬慰:原來怕當眾說話的不止我一人。這樣能很有效地克服一部分學生口語交際的恐懼感與自卑感。
興趣是推動學生尋求知識和從事某種活動的一種精神力量,它和一定的情感體驗相聯系。要使學生愛說、會說,必須要讓學生有說話的興趣,要讓學生產生“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覺。教師可以采用各種方法,組織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說話的興趣。例如,“表演舞臺劇”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表演時蹦蹦跳跳,說說笑笑,說話訓練時更自然、更有趣;“小小辯論賽”,說說身邊的話題:“打游戲機好處多還是壞處多?”“當今社會還要不要助人為樂?”……在你來我往的辯論中,語言訓練悄然進行;“接力說故事”,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合作過程中發展思維、訓練表達。
在學生口語交際的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他們的身心才會處于放松狀態,原本能言善道的學生會變得更加侃侃而談,內向、孤僻的學生也能拋開顧慮,嘗試說話。因此,即使他們在座位上說得手舞足蹈,爭得面紅耳赤,也不必過分強調課堂紀律,教師還要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對于那些高舉著手,一上臺臉卻漲得通紅,支支吾吾說不上幾句話的學生,也不能諷刺挖苦,要笑呵呵地夸獎他勇氣可嘉;而對于那些講得較好的學生,更要大加贊賞,鼓勵大家向他學習。寬松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口語表達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反復的說話訓練,不斷積累口語表達的知識與技巧,體驗流暢表達的喜悅,也就能逐漸形成并發展說話的興趣。
教材上的“口語交際”設計得非常好,有讓學生學習怎樣做解釋的;有讓學生學習怎樣請教別人的;有介紹自己喜歡的名言的;有說說打算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間的……這些話題都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然而,口語交際訓練和彈琴、跳舞一樣,需要反復的練習,如果僅僅靠一冊教材上七八次的“口語交際”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學生多練習,多開口講,才能卓有成效。
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師要善于尋找課文的留白處,創設情景,進行創造性的說話訓練。例如,“如果你是美穗子,四十年后,你會對聶將軍說些什么?”(《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如果你是前去捕捉九色鹿的士兵或是圍觀的老百姓,你會如何斥責忘恩負義的調達?”(《九色鹿》);“如果你是‘諾曼底’號上的幸存者,你將如何來評價哈爾威?”(《船長》);“面對后悔莫及的南郭先生,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一說?”(《濫竽充數》)……口語交際結合課文學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僅依靠課堂訓練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教師要善于捕捉現實生活現象,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少先隊五項評比成績不好,找找原因,談談措施;學生吵架鬧矛盾,做一回“法官”,評一評、判一判,再去勸一勸;對最近電視臺播放的動畫片進行評價;外出參觀、看電影、參加比賽,說說感受,談談看法。只要留心,生活中處處都有訓練說話的好素材。
葉圣陶先生倡導,教育要給孩子“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頭腦、雙手、嘴巴,解放他們的時間,解放他們的空間,讓他們多一點實踐,遇到機會隨時練講。練習多了,口語交際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在進行說話訓練時,學生常會出現許多問題:拖腔拖調,“嗯——啊——”不絕于耳,不自覺地加上“這個這個”“后來后來”這樣一些多余的、重復的詞語;普通話中夾雜一兩句方言,半土半洋;沒有中心,沒有條理,東一句,西一句,翻來覆去說半天,別人始終聽不明白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不會說具體,或只會跟著別人說……這些問題,都應引起教師的注意。
假如學生的語言始終停留在原有的說話習慣上,他們的交際方式和態度依然維持在教學前的原始狀態中,那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效果的。因此,教師要重視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注意在語言訓練中糾正學生的語病和不良的說話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能力。
低年級學生常會冒出這樣的話:“老師,鞋帶散了!”“老師我沒有了!”教師要及時指出,耐心糾正,“老師的鞋帶好好的,沒散呀?”“什么我沒有了?”聰明的學生就會改口:“老師,我的鞋帶散了!”“老師,我鉛筆芯沒有了!”從點滴抓起,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說準確、說明白。杜絕方言、口頭禪夾雜在普通話中。當學生說話沒有條理時,引導他們想一想,確定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培養他們良好的說話習慣。
而高年級學生,往往是心里有話卻不知從何說起,或是有點感覺卻抓不住說話的要點。教師必須在訓練學生的思維上下功夫,因勢利導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因為語言的表達過程其實就是思維的活動過程,思維活躍了,話也就有了。例如,用“像什么,還像什么?”“除了這種可能之外,還有哪些可能?”一類的問題啟發學生發散思維,促使他們多角度地分析、聯想,以培養他們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用“如果不這樣呢?”“假如反過來呢?”一類的問題啟發學生的變向思維,促使他們選擇新的角度深入思考,以培養其思維的求異性;用“是這樣的嗎?”“有更好的辦法嗎?”一類的問題啟發學生生疑、探疑,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思維自問題開始,只要我們善問,學生便善思,其思路大開,說話自然滔滔不絕。
總之,口語交際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只要我們創設良好的說話時機,循序漸進,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