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紅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幼兒園,江蘇海門 226100)
帶著時間的烙印,我們轟轟烈烈地走過了這個學期;帶著對“真”的理解,圍繞“園本”二字,我們熱熱切切開展了一場場教學研討;帶著虔誠的心,筆者與大家分享那些關于“教研的事”。
從教師出發,以小的環節、事物為著力點,針對教師選擇的真實命題,大家講想法、說感悟,開展每月一次教研沙龍,挖掘事物的本真并從實際出發,共研討、求靈感。
學期初,一個關于“這個學期,你最想干什么?”的命題呈現在教師們的面前。精心準備后,每個人或從班級角度考慮,或從個人角度考慮,對本學期“我最想做的事”進行了預設、展示。就這樣的一件小事,最后成了一個個“故事”,讓每個教師從學期初忙到學期末,忙著忙著大家就發現:這樣的小事不就是融合在一日活動中的大課程嗎?在學期末課程展示中,每個人都成了班級特色課程的研發者、踐行者,有意又有益。這樣的課程建設經驗就是教師們最好的財富,是“真”教研。
學期初班級教師變化大,家長、孩子對新班級、新教師都有著很大的期待,于是我們圍繞晨間接待展開研討:如何讓晨間接待成為每個人都喜歡的藝術?這成為我們第二次研討的命題。這次研討共分為兩步:第一步,以教研組為單位,分享好的文章,述說感觸最深的一點,并結合實際談談感悟,得出結論,達成共識;第二步,全園范圍內的分享并達成共識,晨間接待“熱情”一定不可少,在熱情的基礎上進行智慧的接待[1]。
一日的過渡環節有很多,我們這次主要圍繞“自由活動”的過渡環節進行研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在結合本班實際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過渡時刻設計了不同類型的“微活動”,如創新點名、小小播報員等;如用故事分享串聯吃飯前的時間等。將生活環節替換為幼兒園過渡時刻,變教師的顯形指導為隱形指導,從而合理、充分地發揮過渡時刻的“微價值”。小環節中透露著大學問,等待大家繼續探索、挖掘。
為了讓教研更加有效率、有針對性、有真實感、有意義,我們創建了不同的學習型小組:青年備課組;閱讀小組;情報搜集組;微課研發組。這些學習型小組成了園本研修的推進者、實施者,他們制定詳實的目標任務并付諸行動,互相學習、共同發展,為組內的每個成員營造了適宜其專業成長的文化氛圍,成了青年教師的第二課堂。
(1)青年備課組。用集體的力量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用大家的智慧創設個性互動。
(2)閱讀小組。共同閱讀、探討經驗,把閱讀的理念、想法分享給更多的人,讓閱讀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
(3)情報搜集組。站在資訊的最前端,熟練運用各種APP,并把最新、最有價值的資訊傳遞給其他組,傳遞給校園中的每個人。
我們把困惑全園教師的“真”問題提煉為園本教研的問題(主題),并分輕重緩急排列,真正實現圍繞問題尋求解決策略的“真”行動。
這個學期,我們對教師的簡筆畫基本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培訓,從理論到實踐再回歸理論,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不僅得到了每位教師的夸獎,還激發了現場的繪畫創作。有了這樣的創作我們最終的考核已不是目的,而是以欣賞者的眼光見證著同伴的成長與自我的完善。
如何讓孩子成為環境的真正主人,教師們不斷探討著這個問題,并研討著環境創設的動態性、材料投放等問題,個個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創設思路,大家就環境中的某一景不斷提出各種見解和疑惑,這儼然成為一場分享的盛宴。
材料是美術之魂。我們就“材料”在美術活動中的運用展開了深入研究。從查閱資料、確定研究課題、設計方案到自己確定觀摩時間,這樣一次次隨時發生在現場的“微教研”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教研不再是形式而是自發性自主式的“真教研”。期末教師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真實再現了自己的研究故事,并回顧、梳理所做的課程,聚焦“材料”解讀孩子的“行”,并提出支持策略,通過敘事增強了自身的課程意識、資源意識。
通過對各類APP的研發與使用,研發組集思廣益,把自主、自由、快樂帶入微課中,微故事、微誦讀、微實驗、微游戲等每天推送到我園微信平臺,分享給更多的教師、孩子和家長。
篩選好聽的故事、錄制美妙的聲音,帶著戰戰兢兢,我們向家長推送了我們的第一次嘗試——“幕講”有聲故事,沒想到收獲了掌聲與支持,就這樣我們踏上了微課研發的道路。
美圖秀秀、小影、美篇等APP成為我們這次研發的主力軍。教師們把身邊的自然材料、廢舊材料都運用到微制作中,孩子把自由探索、快樂游戲帶入微課中,豐富了微課的內容。
孩子自己選兒歌,爸爸媽媽拍攝視頻,孩子與爸爸媽媽們共同參與進來,這種互動模式在展示孩子們獨有風采的同時,也讓微誦讀充滿了愛的味道。
利用身邊隨時可以拿到的材料進行既簡單又有趣的小實驗,吸引了很多家庭的參與。在那段時間里,孩子們在園談論最多的就是小實驗:“火山小實驗”“靜電小實驗”“傳聲筒小實驗”等,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也讓家校之間的互動日益密切。
撰寫學習故事已成為我園的一種常態。每位教師都是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真”觀察的,每位幼兒也是在真實環境中進行“真”游戲的。帶著對撰寫學習故事虔誠的態度,我們分享了一個個“真”故事。這樣的分享既是撰寫能力、運用策略的分享,也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的分享。
“園本教研”活動,為幼兒園營造了平等、開放、合作、互動的氛圍,讓教師們在交流中得到了更多的啟示。今后,我們將繼續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發展,讓“真”教研真正為教師服務,為幼兒健康成長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