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瑞海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拉市鎮海南完小,674100)
關鍵字:小學語文;后進生;轉化策略
解決任何問題都應尋找根源,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進行根治。所以,要想徹底解決小學語文后進生的問題,我們就必須挖掘后進生產生背后的原因。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一個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大多是在原生家庭中耳濡目染中養成的。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難發現,后進生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有的學生父母離異,學生長期受不到足夠的關愛,并且缺乏約束和管教,導致人格發育不健全,性格內向,自卑感重,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或者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溺,袒護子女的缺點,不但不加以督促改進,反而放任其自由發展,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加加劇了教師對后進生轉化的難度。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性,那么接下來一切后進生轉化過程中的難度也可以迎刃而解。但由于我國長期實行應試教育,一些教師在聽從這樣的指導方針下,只重視優等生,只在意每次考試后學生的成績的高低,對于在語文學習上學習困難的學生,不光不加以額外幫助,還時常忽視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并且教學方法也是大多以題海戰術、填鴨式教學為主,而后進生多次獲得糟糕的成績將更會對語文學科產生更加強烈的排斥心理,學習興趣逐漸被消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對后進行生的轉化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育者的探討,下面我結合我的實際教學經驗,就如何轉化后進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有一句話說的好,“良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后進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多都缺少應有的關懷,導致后進生的性格極端,不想與人交流,聽不進教師的勸導,所以,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離不開認知的疏導與情感的激勵。在引導學生對自己正確認知方面,教師應該建立一座與后進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真正的所思所想。同時,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應該有適當的改善,不應該用命令者的身份要求學生進行轉變,而是要將自己與后進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交流,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從中找出切入點,結合實際給學生說明自己教導想法的正確性,在真誠、和善的談話氛圍中讓學生在思想上主動轉變過來。而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上,則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愛護,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消除自卑感,在課上,教師可以多向后進生提問,在他們正確回答問題后給予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課后,教師還可以開設第二課堂,為后進行進行免費課后輔導,將他們在課上聽不懂但羞于提問的問題解決,解決后進生學習問題上的后顧之憂。
后進生身上的缺點往往被放大,經常被當作反面教材被教師在班上當眾批評,而優點往往被忽視,導致后進生對自我認識不夠清晰,自信心不足,不愿甚至不敢去學習,怕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結果。而老師的善意勸導,使他們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懼感,不愿意接受教師的幫助,也不愿意改變自己。但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閃光點。根據以往經驗表明,只要老師仔細觀察學生,發展他們身上任何一個細小的閃光點,并以此為切入口,真心實意、實事求是地肯定后進生的優點,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從而增強自信心,例如教師可以在平常的練習中有意識地選擇一些簡單題目讓后進生回答,回答正確后加以表揚,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學習能力,重新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教師在摸清后進生最近學習掌握的基礎知識點的基礎上,應充分設置關聯的訓練和考試試題,不斷完善后進生的知識網,引導他們從已知的知識領域出發,向未知的知識領域探索,從而養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
每一個學生都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后進生也不例外,要想讓后進生這朵遲到的花朵綻放,還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積極不懈的探索小學語文后進生轉變的方法并加以實施,讓教育的花園更加的炫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