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秋榮
(江西省修水縣馬坳鎮錦榮小學,江西 修水)
余文森教授曾說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如果整節課下來,學生在知識上沒有收獲,在能力上沒有提高,那么教師的教案設計得再好,課上得再認真也是徒勞。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的理解是在既是授之以“魚”和“漁”的課堂是有效地課堂,現結合《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教學片斷與反思,談談自己的理解與思考。
師:要解決紅花和黃花一共有多少盆,怎么列算式?
生:10+20=30(盆)
師:你真聰明,沒有學習就能口算出結果,你認為10+20=30,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摸摸頭)我很早就會算了,媽媽教的。
師:相信也有不少同學會這樣說,如果能說出你自己的想法就更棒了,是嗎?這就是我們重點要學習的知識。這樣吧,在小組內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教師適時板書
師:哪一小組來匯報?
生:我們小組來。我們是直接看圖十個十個地數的,10、20、30,所以10+20=30
師:恩,這方法可行!
生:我們是用的是擺小棒方法,先擺一捆小棒,再擺兩捆小棒,一共是三捆小棒,所以10+20=30
師:這方法不錯,來!我們也來試試。(師生共同用小棒操作)
師:這方法好是好,但如果沒有圖,手邊也沒有小棒,那又該怎么想呢?
生:我們組是這樣想的 :因為10是1個十,20是2個十,1個十和2個十就是3個十,所以10+20=30
師:(鼓掌)你的思路真清晰!誰聽明白了他的想法,把他的想法變成自己的說一說?
生:10看作1個十,20看作2個十,1個十加2個十,合起來就是3個十。所以10+20=30
師:你們覺得他說得怎樣?(豎起大拇指)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有看圖數數的,有想到用小棒擺的,還有像這樣直接算的(配合手勢),你喜歡哪一種呢?
生:我喜歡用擺小棒的方法,因為它不會出錯。
師:呵!有道理!在保證算對的前提下,再求快。
生:我覺得他說的是有道理,但如果是我,我還是會用算的方法,因為1個十加2個十,合起來就是3個十,算起來多快啊。
師:看得出你是個聰明的孩子!
【反思】獲取了新知的課堂是有效的課堂,這也是一個“授魚”的過程。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學生們在生活中早有接觸,課堂上學生會脫口而出“10+20=30”,這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但他們不一定真正理解了算理。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這一節課的重點也是讓學生能在操作的基礎上理解算理并會用數學語言描述出來。那么,我們就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會算出得數,而要適時引導,組織“數一數、擺一擺、說一說”等數學活動,讓他們在數學思考和數學語言的表達上有所進步。如果說上完這節課,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會算不會說的層面上,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是低效的或是無效的。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展”,就象有的學生說 “我喜歡用擺小棒的方法,因為它不會出錯?!蔽覀円膊荒芙o以否定,或許他原來還只會十個十個地數,現在學會了擺小棒的方法,對他來說也是一個獲取了知識的過程。
師生互動(一)
師:聽好要求,我出算式,你們邊說邊用小棒擺出算式。
板書:30+40=
生:先擺出3捆小棒,再擺出4捆小棒。
師:一共擺了幾捆小棒?是多少根?
生:(對照小棒圖)30+40就是3個十加4個十,是7個十,所以30+40=70
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看誰說的更完整。
師:剛才我們一共擺了7捆小棒,減去30就是去掉3捆,還剩4捆,那么70-30怎么想呢?
生:7個十減3個十就是4個十,所以70-30=40
師:象這樣,把幾十想成幾個十,就把幾十加減幾十變成幾加減幾的問題了。
師生互動(二)
師:現在請出我們的老朋友——計數器,老師撥數,你們寫出算式。
兩生演板,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算式。
師:在個位上先撥上2,再撥上3。
生:2+3=5
師:在十位上先撥上2,再撥上3。
生:20+30=50
師:他們寫得對嗎?有不同意見的請舉手!(兩三個同學舉了手)
師:那說說你怎么寫的?
生:(膽怯地說)我都是寫的2+3=5
(“不對,不對,老師他說得不對!”已經有心急的家伙們插言了)
師:怎么不對呢?兩次都是先撥上2再撥上3,為什么你們列出的算式不一樣呢?
生:因為老師第一次是在個位上撥2再撥3,就是2個一加3個一,所以是2+3=5,而第二次是在十位上撥的,是2個十加3個十,所以是20+30=50。
(在座的老師自發地給了他掌聲)
師:這掌聲是給你的,老師真佩服你!
師:(望著有不同意見的同學)他說服你沒有呢?
生:(點點頭)
生:老師,我還想說。(也許是這掌聲吸引了,另一個小男生有點迫不及待)
師:好,請你說。
生:我還知道,20+30就可以看作2+3來算,只不過算出來的是5個十,所以要在5后面加個0,減法也是一樣。
(掌聲再次響起,師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他得意的笑了。)
【反思】學生能力得到提高的課堂是有效的課堂,這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比“魚”更重要的東西。安排師生互動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算理與算法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作為學生,他們可能更樂于接受來自“民間”的東西,更喜歡通過自己探究得出來的“真理”,而對于老師硬塞給他們的東西不一定領情。就如這一“真理”——“我還知道,20+30就可以看作2+3來算,只不過算出來的是5個十,所以要在5后面加個0,減法也是一樣。”相信經過這樣的思維碰撞后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用靜心耐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盡可能地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師:說說你們在這節課上有哪些新的收獲呢?
生:我會算象30+60這樣的整十數加減法了。
師:恩 ,好樣的!誰能說說怎樣計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呢?
生:把幾十加減幾十,看作幾加減幾,最后添上0
師:相信你已經能很熟練地計算了。
生:其實就可以看成我們以前學的10以內的加減法了,會算2+3就會算20+30,會算10-2就會算100-20
師:哦,還能把今天學的知識和原來的知識聯系起來想,真了不起??!
生:老 師,我 還 想 到2+4=6,那 么20+40=60,那 么200+400=600。
師:(鼓掌)象你這樣會舉一反三,數學就會變得很簡單!
【反思】有數學思想的課堂是有效的課堂,這思想就好比是學生今后用來捕魚的工具與方法,即“漁”。數學思想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測,高不可攀。“其實就可以看成我們以前學的10以內的加減法了,會算2+3就會算20+30,會算10-2就會算100-20” ,“老師,我還想到2+4=6,那么20+40=60,那么200+400=600”。 雖說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能用自己理解的話語把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了橋梁,學會了舉一反三,這不也是一種數學思想啊,真是了不起!看來,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今天的知識,不是單一的數學計算,還能把這些知識點連成面,這不就是一種認識的升華嗎?學數學,知識遷移能力很重要,從一年級開始我們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如舉一反三、有序思考等等,逐漸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有思想,使我們的孩子有“想法”,相信孩子們會在探究數學的路上越走越輕松,越走越遠!
后記:我記錄了一節平常的計算課。在這平常的課中,我力求做到給孩子們“魚”和“漁”,在平常中我們見到了孩子們的精彩!如果我們每上一節課之前,都在心里掂量一下孩子們已經具備了什么知識與能力,又能從我們的課堂中得到什么,對現在與將來的學習有哪些幫助,力求在這四十分鐘讓我們的學生發揮最大的潛能,能有更多的收獲,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會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這不就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所追求與期待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