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鋒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第一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241)
前言:初中科學教學要立足學生發展,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的同時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合理安排教學計劃,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科學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科學的魅力所在。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利用科學實驗等方式充分的調動學生參與科學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出科學學習的真正意義,進而提升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初中科學內容較為豐富,對于初中生來講,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很多學生基礎知識雖然學習的比較熟練,但是實踐能力卻比較弱,影響了初中生科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首先,初中生本身對科學實踐的興趣較低,沒有充分的認識到科學實踐能力對將來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一些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和方式,課堂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較差,學生的學習狀態一直處于被動,并不能與教師行程有效的課堂互動,影響了課堂實踐活動的效果。
第三,除了課堂教學實踐之外,學生的課外實踐機會較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應用課堂所學的知識,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科學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學習技能和方法;能夠利用科學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并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漸增強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培養和提高中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對策。
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是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意識和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的基礎。學生具備積極的探究心理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關鍵;作為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外,還要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從各個方面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初中科學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一步的加強學生的科學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育特征,創設新奇的課堂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關注課堂,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實踐活動。在課堂情境設計中,教師要改變一些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以及一些考核學生的方式,如:摒棄傳統的唯成績論的課堂評價方式,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科學實踐課堂。
首先,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最好從學生的興趣點入手,以奇激趣,為學生創設一些比較新奇的教學情境,結合初中生好奇心強的這一教學情境充分的激發學生的科學實踐興趣。七年級下第二章第二節的《聲音的發生和傳播》一堂課的教學為例,此堂課的教學基本目標為: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夠讓學生了解聲音發生和傳播的條件等;其重點內容為,通過學習能夠讓學生從常見的活動中歸納出物體發生的原因等。基于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征,利用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如我通過對對聯的方式讓學生開動腦筋:
教師:同學們課程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對一副對聯吧,看看哪個同學能夠又快又準確的說出答案呢?“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上聯是什么呢?
學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教師:非常正確,那么我們這副對聯中描述了幾種聲音呢,這些聲音都是怎么產生的,都有哪些共同點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和研究一下這些內容。
通過這樣一副對聯,教師在上課之初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順利的引入科學實踐內容,然后教師可以采用恰當的實驗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將聲音的發生和傳播進行實踐研究,從而得出結論完成教學目標。
其次,教師在教學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除了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點,還要關注情境創設的現代化特征,運用一些比較先進的教學工具,讓學生自主動手體驗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科學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學習八年級上第二章第七節的《我國的主要氣候特征和氣象災害》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創設出一堂別具一格的學生“教學”課程。教師可以不完全按照教學計劃的內容先后順序進行教學,讓學生利用電子白板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工具自己動手查詢“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以及歷史上發生的一些大型的自然災害入手,總結出出近幾年我國頻發的自然災害,然后從自然災害的種類入手找出其與氣候類型、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關系。通過這些簡單的動手機會,學生不僅加深了自身對科學內容的理解深度,同時也學會了逆向思維的方式,這對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科學教學內容豐富,除了常規的教學方法之外,科學實驗教學的方式作為科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深受大家喜愛;同時科學實驗教學的方式,也能夠進一步的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同樣是在學習七年級下第二章第二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的內容時,教師以此堂課的基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內容為出發點,采用生活化的科學實驗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發現聲音發生條件和傳播規律。聲音對于學生來講并不陌生,生活中我們能夠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小學階段也對聲音的產生等內容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們可以摒棄傳統的科學教學模式,從身邊的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以探究小組為單位來共同協作完成實驗內容。
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探究小組,通過趣味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聲音”的產生。將事先準備好的實驗用品如橡皮筋、水杯、筆桿等,分發給每一組的同學,然后教師啟發學生自己動手去“創造”聲音,并感受每種聲音的不同狀態。
小組一:同學們兩兩結對,一個同學手拉橡皮筋,另一個同學撥動橡皮筋,然后仔細觀察橡皮筋會發出什么樣的響聲,在發聲的過程中,橡皮筋呈現什么樣的狀態。
小組二:取兩個杯子,一個裝滿水倒入另一個杯子中,通過改變倒水的速度,感受水撞擊杯底發出的不同聲音。
小組三:取一個中空的筆桿,然后向盛滿水的水杯吹起,觀察氣吹入水中時發出的聲音,以及水震動的狀態。
學生們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自己動手實驗,感受聲音的產生條件,并得出一些結論。
教師:同學們,通過我們動手實踐的過程發現了什么養的規律呢,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呢?
小組一:橡皮筋來回震動能夠發出嗡嗡的響聲。
小組二:水撞擊杯底會發出嘩嘩聲,如果倒水的速度慢的話,就會發出滴答滴答的響聲。
小組三:向水杯中的水吹氣,杯中的水會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還會產生很多氣泡。
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過程,對聲音的產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充分的調動起來,會主動的融入到科學教學過程中,為之后的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教學實驗的多樣化,采用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方式,如觀察法、理想實驗法、類比發、轉化法等,讓學生通過不同的實驗方式感受科學學習的趣味性。在方式多樣的科學實驗的過程中,不斷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也是提高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學實驗指的是在預設條件下,驗證科學假說的活動,就像伽俐略在埃菲爾鐵塔做的自由落體實驗一樣,都是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或者是對現有的科學理論提出的質疑。總之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能夠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意識與實踐能力。課外科學實踐活動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實踐機會,同時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使學生擺脫傳統的學習觀念,充分發散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如在學習七年級下第三章第七節《壓強》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行,利用身邊的材料來探索關于壓強的內容,像“有孔的紙為什么能托住水”等一些科學實驗,原料易取,操作簡單,學生們通過操作能夠一目了然的觀察出其中的“奧秘”所在。學生通過自己準備實驗所需的材料,如瓶子一個、大頭針、紙片一張,將空品內盛滿藍色的水,有大頭針在紙片上扎一些針孔,把有孔紙片蓋住瓶口,用手壓著紙片,將瓶倒轉,使瓶口朝下;然后將手輕輕移開,紙片紋絲不動地蓋住瓶口,而且水也未從孔中流出來。
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分享“為什么有孔的紙片能夠托住水”,在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的結論。教師也不要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之處,而是要細心的講解,引導學生將實驗現象當堂課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就能夠明白,是因為大氣壓強產生了向上的托力,才能夠使水不順著小孔流出來。看似簡單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提高了學生的科學實踐意識。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知,還能夠進一步的發散學生思維,開闊了學生的學習思路,提升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為學生科學綜合素養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礎。
綜上所述,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的教學任務。作為初中科學教師要正視目前科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較弱的原因,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多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學生綜合科學素養的提升,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積極面對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