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菊 蔣 華
(重慶市永川區匯龍小學,重慶 永川 402160)
帶著憧憬,帶著向往,帶著天真無邪的笑容,一年級的孩子們走進了匯龍小學,走進了全國首家兒童文學校園,走進了我的教室。他們來到學校,既是學習的開始,也是閱讀的開始。全國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也指出,“人的成長,三分靠課內閱讀,七分靠課外閱讀.”
匯龍小學在創辦兒童文學校園時,就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學校的實際制定了課外閱讀的目標,要求在低年級達到課外閱讀20萬字,提倡這個目標難度雖然不大,但對于識字不多,正處于啟蒙階段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引導他們完成這個閱讀目標,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
由于孩子家庭教育背景不同,父母的教育素養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孩子,他們為學習所做的學力準備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年級,教師第一要做的就是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因為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特殊敏感期。
從一年級開始,我開始和布置孩子們背誦《日有所誦》②。“日有所誦”:每天10分鐘,把童謠反復誦讀,習慣成自然;簡單的話天天說,簡單的事情天天做,簡單的招術練到極至就是絕招。在孩子們還不認識字的時候,我教孩子們一句一句地讀。到了會拼讀音節的時候,我讓孩子們自己拼讀。我強調要反復地讀、完整地讀、來來回回地讀;全班齊讀、小組賽讀、小組輪讀,兩句兩句地輪讀……
3—6歲的兒童處在語言發展的詞匯爆發期。這個時侯,孩子對于母語的吸收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強旺。新鮮豐富的語言就是滋養大腦和心靈的新鮮豐富的營養,僅僅是日常生活語言遠遠不能滿足兒童對于母語的需要——怎么辦?大手小手同捧一本書,和孩子一起讀起來、誦起來!每天早上,孩子們一到教室就開始讀,開始誦,一天的學習生活就在朗朗讀書聲中開始了。每天一篇,日積月累,孩子豐富了詞匯,豐富了語言,甚至有時也能出口成章。
(一)家長讀故事,激發興趣。
從開學第一天起,我就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那時,孩子們才進學校,根本不認識字,我們給家長的要求是:家長以講故事的形式給孩子讀書,時間不限,但必須要求孩子專注地聽;隨著課堂學習的進度,讓家長讀故事,而孩子必須手指指著字,也就是語文識字中所說的隨文識字,目的是讓孩子快速認一些字,時間可以從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再到二十分鐘,培養閱讀的習慣,同時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二)自己拼讀,體驗成功。
當孩子學完了拼音的時候,我給家長溝通,要求課外閱讀必須是孩子自己拼讀,遇到困難了,才能請家長幫助。這樣循序漸近地進行閱讀要求。當時雖然孩子學完了拼音,但是拼讀音節存在著問題,于是我便利用課外閱讀來促進、鞏固拼音知識。同時,希望家長能做適當的輔導,讓孩子閱讀從困難到逐步讀得連貫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三)家長逐漸放手,孩子講故事
隨著閱讀量的增大,家長可以逐漸放手,由原來的和孩子一起讀變成家長讀一部分,孩子讀一部分。為了增強孩子的成就感,還可以和孩子比賽講故事。家長講一個故事,孩子自己拼讀一個故事講出來。
我校一至三年級一直開展故事媽媽(爸爸)進校園活動。活動每周進行一次,孩子們特別喜歡。我結合班上閱讀情況,給故事媽媽(爸爸)指定故事內容。一年級開學之初,孩子喜歡看繪本,于是安排故事媽媽(爸爸)講繪本。從《猜猜我有多愛你》開始,故事媽媽講完后,引導孩子自己回家讀繪本,孩子們興趣很高,聽完故事再讀書,讀得更認真了,印象也更深了。接著又從《逃家小兔》,講到《愛心樹》《我爸爸》等,差不多每周一本繪本。
為了檢查孩子們的閱讀,我們每讀完一本書,會召開班級讀書會。例如,我們在讀完《木偶奇遇記》后,召開班級讀書會。讀書會共有四個板塊:
(一)介紹《木偶奇遇記》的作者及讀序言,解讀書籍。序言能幫助我們小讀者更快地走進書里,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先讀序言是個很不錯的讀書方法。
(二)閱讀文中精彩片段。課件出示文中片段。指導孩子們畫出精彩片段或有道理的句子,并且找到的精彩片段或句子讀給大家或背下來。
(三)流讀書收獲,分小組比賽。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老師根據書中內容,可以把比賽分成小組必答題,搶答題,小組匯報交流等類型。
(四)講喜歡的一個故事。在開展讀書活動前布置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初賽,每組選出故事講得最好的一個孩子參加比賽。
每一學期,我會結合學校讀書節活動,在班上評選閱讀之星。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應該是全方位、有環境文化的熏陶感染,學生的閱讀興趣才會保有經久不息的活力;有活動文化的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有展示的機會,學生才能感受閱讀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而有了閱讀共同體的分享,學生就有了合作的伙伴,傾訴的對象,如同漫漫旅途中有了導游的相助相伴。如此,閱讀將真正的融入學生的生活,溶入學生的血液,形成終生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