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祥
(云南文山廣南縣蓮城鎮蓮城初級中學校,云南文山663300)
現在的學生由于獨生子女的因素,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減少,加上一些家庭不懂兒童與同伴交往的心理,又是怕孩子在一起打架、吵架、闖禍、出危險等,更是認為阻止孩子與同伴交往,往往把孩子緊緊地關在一個小空間里,或時刻帶在身邊。由于失去了學習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和機會,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膽小、孤僻、退縮、不善交往的不健康心理。針對這些可能發生的學生心理,教師要多組織鼓勵學生參加一些集體性的活動。
在拔河比賽中,如果一個人或幾個人不使勁,那么就難以形成合力,也就難以取勝。在教師要組織一些諸如拔河比賽、接力賽、辯論會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因為某個人的表現不好,不努力而造成集體失敗,影響集體榮譽,或是這個榮譽來之不易,是靠大家團結協作的結果。為爭得這個榮譽也盡了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從而明白團結就是力量。
現在社會經濟發達了,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般的家庭都能滿足孩子在物質生活上的要求,但是在情感上就未必。例如,學習困難,成績不好會心煩不安,做錯了一件事受到別人的冷眼等,當遇到這類情況時,最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和諒解。作為教師就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組織互動小組幫助學生。從而驅散他們內心的憂愁,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也學會幫助他人、體諒他人、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為他人、為集體的意識。
義務是每個人應盡的法律或道德責任,義務感是每個人應盡的法律或道德的情感。主要表現為對長輩、對他人、對國家盡義務,責任是指每個人應該做的事,責任感是自覺地盡職盡責把應該做的事做好的心情。表現為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所承擔的責任。義務感和責任感是做人應具備的起碼的道德品質。教師要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義務和責任感教育,是他們明確自己在集體中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集體意識的培養,貴在堅持,重在實效。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堅持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率先垂范,要像春雨滋潤禾苗那樣孜孜不倦,一如既往地在學生的心田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