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乃杭
[摘要]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展開思政工作的教育主體?!盎ヂ摼W+”時代,為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需要輔導員必須對自身工作職責進行重新梳理與定位。本文在客觀評價“互聯網+”對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挑戰與機遇之上,探討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優化建議,以“互聯網+”工具、思維、系統為依托,將輔導員的工作重心回歸至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望能夠依托于“互聯網+”信息力量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建議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更加豐富與多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在遇到機遇的同時,但也面臨著一定的危機與挑戰。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備受各方人士的關注與重視?!盎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作為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體,高校輔導員必須正視其對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的雙面影響,真正做到揚長避短。通過實現“互聯網+”與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融合,促進思政教育成果的不斷深化與發展。筆者就“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開展的問題展開分析與探討。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不僅對思維活躍的大學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與機遇,也對高校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在“互聯網+”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適應新生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同時,運用與時俱進的創新型方法,傳播思想政治理念,由表及里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培養他們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品德素養,為成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打下基礎。
二、“互聯網+”對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機遇
1.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授課方式比較單一,學生總是被動接受,這沒有使思想政治教育展現其最佳效果。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更具有主動性。運用互聯網技術,在網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放開原有的固定教授模式,積極了解互聯網的優勢和特點,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使用與網絡有關的新媒體平臺進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大學生創造豐富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環境。
2.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局限性
學校思想政治教學基本在課堂進行,信息量有限,缺乏信息交流與共享,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可以突破這種時空局限性,QQ、微信、微博等互聯網產品可以拓寬學生與教師交流的途徑,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上隨時隨地與教師互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及時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有利于教師通過給予學生反饋,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3.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多是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也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盎ヂ摼W+”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和前沿信息,而且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還能促進教育內容從平面化轉向立體化。教育方式和手段隨著時代發展變得多樣化,利用紅色主題網站、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宣傳主流價值觀和新思想,用學生欣然接受的方式增強其學習興趣,無形中完善了他們的思想狀況和價值觀念。
三、“互聯網+”對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的挑戰
1.增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專門的教輔人員,有同定的教育內容和資料,有專業的教學方式和原則,但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不冉單一,學生和教師共享“互聯網+”的信息和資源,這增大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對于大學生來說,互聯網不僅僅是信息傳播工具,還是不同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交融的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特別是給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的大學生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這也會大大增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2.容易引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如今,大學生大多是“95后”,甚至“00后”,這些新生力量對于互聯網的接受和融人都比較自然。大學校同里隨處可見“拇指族”,手機片刻不離身的現象非常普遍,而這種現象非常容易引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有的大學生熱衷于微信、貼吧等虛擬的社交APP,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愿、不會與人交流,“人際交流”被“人機交流”代替:而有的大學生則不分晝夜沉浸在虛擬游戲世界里,對現實的世界適應不良,不但影響學業,還容易導致自閉心理:甚至有的大學生變成“剁手黨”,盲目消費、一味攀比,用網絡借貸的方式滿足膨脹的消費欲,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家庭負擔.學生心理上也不堪重負。因此,“互聯網+”平臺的濫用很容易引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3.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
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據有主動權,運用自身知識含量的優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互聯網的出現對教育工作者的地位有所削弱。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存儲和傳遞的信息量大且快,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即時信息。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存儲和傳遞的信息量雜且亂,對于心智還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容易接受平臺的信息而質疑教師的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雖有所削弱,但作用應該增強。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沒有及時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更新知識儲存,仍然僅僅依靠“筆桿”和“唇形服務”,它不僅不能教育和指導學生,還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危機。兇此,“互聯網+”時代對教育工作者能否靈活地運用互聯網工具,能否及時掌握前沿信息,能否健康地引導輿論傳播提出了挑戰。
四、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優化建議
1.善于利用“互聯網+”工具展開思政工作
高校輔導員應當積極利用“互聯網+”工具展開思政教育丁作,這一點是時代發展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技術發展背景下,互聯網技術更新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互聯網工具也不斷創新與發展,為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全新的條件與支持。作為高校輔導員,必須將“互聯網+”的背景下各類互聯網工具的全新發展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及時學習并善于應用這些新型工具與技術,加強白身對“互聯網+”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對各類“互聯網+”工具的操作應用,我們不僅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等公共平臺與學生互動,了解學生思想變化動態,還應多深入學生普遍感興趣的領域展開研究,對網絡熱詞、熱搜以及流行語要有一定了解,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雙方的交流更加通暢與高效,進而促進思政工作時效性的提升。
2.善于利用“互聯網+”思維轉變思政工作理念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必須開放創新同時充分尊重人性。高校輔導員立足于這一背景展開思政教育工作時必須積極調整思維模式,嘗試在思政教工作中引入基于“互聯網+”的用戶體驗原則,以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需求為基準與出發點,將人性化充分融入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利用人性化理念武裝思政教育工作,積極調整并優化教學模式,使思政工作得到重構與完善。
3.善于利用“互聯網+”系統整合資源,構建長效教育工作機制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必須充分契合社會“主旋律”,在“主旋律”的引導下發揮社會正能量的驅動與導向作用,充分弘揚社會榜樣理念與正義,在潛移默化中培育高校學生良好的思想信念與道德修養。同時,還應注意對高校各方資源力量的優化整合,在以輔導員為核心展開思政工作的同時密切結合黨團、學生會和其他組織的骨干從上到下一起工作,以確保思政教育工作能夠貫穿整個高校,提高學生在參與思政學習中的積極性與主體性。除此以外,高校還應加強對思政工作的監督控制,客觀評估“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機制成果,內部、外部監督并舉,以及時根據反饋意見對思政教育方式進行改進。
五、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所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作為輔導員,必須直視“互聯網+”對思政工作的雙面性影響,在迎接挑戰的同時也需要認識到這一特殊時代背景下思政工作面臨的發展機遇。要在轉變思想觀念的基礎之上主動出擊,善于通過對“互聯網+”工具、思維以及系統的綜合應用,不斷研究與探索。走好“互聯網+”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創新之路,既要構建長效性的教育工作機制,也要促進思政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劉美嬌,黃洪雷.“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6):106-110
[2]歐俊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48-50.
[3]馮晟“互聯網+”時代運用新媒體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7(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