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董永權
【摘 要】翻轉課堂是信息化快速發展創新教學變革的產物,重塑了教育教學形態,促進了教與學的有效發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變革;個性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180-01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必然轉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發生根本性變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正逐漸走進越來越多的課堂,促進教與學的有效發生,優化教育教學效果。
一、翻轉課堂概念
翻轉課堂是相對于傳統課堂的翻轉。它將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順序顛倒,學生在課前基于教師給定的教學微視頻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上教師只針對個別知識點進行講授,學生通過師生互動、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等形式達到知識的掌握,提升能力。[1]這種自下而上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順序,打破了時空限制,轉變了師生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釋放了學生的能動性,突顯了學習的個性化。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先生”,而是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協作者、輔助者和服務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
二、翻轉課堂的翻轉之變
(一)教學流程翻轉。翻轉課堂對教學進程進行了重構,即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知識傳授發生在課前,教師發布學習資源與任務,并提供答疑輔導,學生自定步調學習;知識內化發生在課中,教師依據學生學習反饋,進行重點難點講解,通過面對面交流討論,實現個性化指導。通常情況下,傳統課堂的知識內化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由于缺少教師和同學的支持與幫助,學生往往會感到挫敗、沮喪,失去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翻轉課堂不僅彌補這一缺陷,還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的講授時間減少,學生的問題解決時間增多,使學生能夠按需求進行學習。
(二)教學主體翻轉。 翻轉課堂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教師從傳統的知識權威變為學生學習的導師,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學習者,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體性和必要的能動性。課前教學微視頻、教學資源的學習,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或快或慢,讓教學諸要素適應個體需要。[2]對于疑難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網上查尋獲得解答,也可以尋求教師、同學的幫助,在線交流、答疑,或者留在下次課堂提問、對話、協作、討論等。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輔助者的角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以及進行學習引導與幫助,指引和干預著學習的方向與進度。
(三)教學內容翻轉。翻轉課堂轉變了教學內容呈現的順序,將傳統課堂上的內容放到了課前和課后,學生通過課前和課后的學習與鞏固完成知識吸收,再通過課堂互動活動完成知識內化。同時,翻轉課堂轉變了教學內容呈現的形式,課前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視頻,或整理出相關的教學資源,發布在網上,學生隨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材料學習,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討論。
三、翻轉課堂的教學應用
(一)課前。翻轉課堂的課前是教師教學準備和學生學習的階段。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與目標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提供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源支持,主要包括教學視頻、學習任務、階段測試、概念地圖和學習平臺等,教師通過學習管理系統傳送教學資源,同時對學生學習進行支持與干預。學生需要在學習平臺上完成學習,這時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各個渠道獲取資源,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
(二)課中。翻轉課堂的課中是教師教與學生互動的階段。教師需要事先通過學習管理系統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指導,同時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匯報、示范演練等活動,在交流、評價、反饋中激發學生思維,迸發思維火花,從而達到深層次知識內化。[3]
(三)課后。翻轉課堂的課后是學生學習鞏固的階段。學生通過前階段的系統學習與理解,繪制思維導圖,進行意義建構和知識遷移,形成知識體系。更關鍵的是,學生課后需將所學遷移應用于實踐,用活知識,創新知識;同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監控反饋,促使學生的知識、實踐、創造合為一體。
四、結語
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討論、交流、評價等存在于翻轉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知識傳遞—知識內化—意義建構),存在于線上、線下,存在于課堂、課外,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此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支持與干預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參考文獻:
[1]胡玥,董永權,楊淼. 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模型構建[J]. 現代遠距離教育, 2018,(1):26-34.
[2]田愛麗. 翻轉課堂中“翻轉掌握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2014,(10):24-28.
[3]胡玥,董永權,楊淼.基于CiteSpace的國內翻轉課堂研究現狀與趨勢研究[J].高教探索,2017,(11):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