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學生思想培育與政治觀念學習的必修內容。從教育模式上看,以往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理論觀念方面的課堂教育。盡管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適應社會創造了必要的前提基礎。但是,由于忽視實踐層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具體社會行動中的落實及其效果不是很明顯。本文從教育模式觀念入手,從“實踐—服務”的視角,探討教育模式轉型的問題與思路。
【關鍵詞】理念;實踐;教育模式;轉型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204-01
一、“主體—客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傳統思路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以授課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為“主—客”關系。從而教育的目標觀察中,學生的道德人格形成很難觀察,造成教育發展的目標與實際效果之間的不一致。要彌補這一差距,就需要在反思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打破陳規,實現從傳統的一元教育模式向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的轉變。
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形態,其模式過程依托既有的教育模式,于教育的主流范式相呼應。傳統的主體性的教育模式把教育者置于較高的主體位置上,而被教育者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其中蘊含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格局極大地影響了教育形成。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并不是很高,成績的賦予和考察也是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呈現,這種教育模式背后隱藏著一種理念,即“‘人類中心論以及人類對待他人的‘個人中心主義,的心態。這導致了個人主體性的“張狂和泛濫,要解決這一危機,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必須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①
從本土教育思想資源來看,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括古代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化模式,也包括在“五四”以來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儒家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倫理道德的教育基礎上,其內容通過儒家的經典如《儀禮》、《禮記》等文本,經由士大夫階層塑造的典范作用,貫徹到民間生活方方面面。革命的教育傳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明顯的權威性特征,對群眾的動員及與之相伴隨的各種社會運動,對民間文化改造所形成的各種“民族形式”文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盡管如此,當我們反思這兩類教育模式時,發現其中蘊含的還是“主體—客體”的灌輸性模式。
新時期以來,作為西方的最發達國家,我們把美國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經驗作為最重要的引介資源之一。“美國的教育模式可謂方法眾多,模式各異,但歸結起來道德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年輕一代能夠在當代社會中涉身立足,適應紛繁環境的能力。”②美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可以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通過對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以及國外教育模式的分析,發現這些教育模式中蘊含的對教育對象積極性的調動經驗,是今天教育模式中很少見到的,如何從傳統和域外的思想教育模式中提取合理資源,推動我國教育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是本文要論述的問題。
二、“實踐—服務”: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起點
(一)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在過程性考核中完成學習。為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學習中的消極性和被動性,我們可以用多階段考核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往的考試方式多為結課時的期末考試,應試性特點強,學生沒有對所學知識吸收消化,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實際效果之間的差距。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將學生的考核方式設置為過程性考察,通過對學生具體學習過程中行為方式的綜合評判,進行學生結業成績的判斷。“思想政治教育分化及新部門的出現,是社會轉型及分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必然性”。③
(二)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參與社會服務。所謂“社會工作”,是創新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一種重要載體和實施手段。它以人為宗旨,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人的發展的專門職業,是確保社會和諧運行的重要制度化安排。④這種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通往服務社會目的的借鑒思路。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傳統文化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并認為這項工作對于促進新時期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長久以來,在傳統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可以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文化,即精英文化、市民文化和民間文化。從社會分層的角度說,上層文化主要是封建地主階級創造的文化。市民文化主要是城市中的小工商者的文化。而民間文化是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⑤
三、結語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創新中,我們一方面要清楚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歷史經驗,也有積極學習吸收國外的一些有益的價值的經驗,形成我國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時,我們應該擺脫以往的“主—客”教育模式,賦予教育對象更多的自主性,注重所學知識的實踐轉化和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①②許瑞芳,高國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2014(8).
③孫其昂.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化與學科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2013,(6): 26.
④社會學概論編寫組.社會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30.
⑤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M].中華書局,19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