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軍 凌娟
摘 要:新媒體的新,新在其有著不同于傳統媒體的表現形式和特征。與傳統媒體相比媒體信息傳播角色更具廣泛性,并且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還能夠實現互動,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更及時,傳播內容更加的豐富和具有個性化。不過,新媒體也表現出了信息傳播的虛擬性和不可控性,已經并繼續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甚至思想,對其產生了方方面面的深遠影響,需要我們加以特別關注與重視。
關鍵詞:新媒體 傳統媒體 網絡 大學生
一、新媒體的概念
在綜合分析國內外相關概念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新媒體是指相對于書信、電話、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新媒體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具體表現形式。
二、新媒體的特征
(一)參與主體的廣泛性與互動性
在傳統的媒體形式下,諸如電視、廣播、報刊等等的信息的產生源往往是官方或者權威機構。對于信息的接受者來說,很多情況下他們只能是被動的接受者。然而,在新媒體的條件下,信息產生與傳播的主體日趨多樣化,每一個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又可能是信息的接受者,兩者之間不再是單向的,而是兩者或者多者之間可以通過某一或者某些媒介實現互動。
(二)傳遞內容豐富、及時與個性化
新媒體呈現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方式綜合化、一體化的趨勢,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新媒體的高科技手段,任何一個地方的消息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傳遍世界,表現出即時、實時、全時的特征。新媒體的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可以說“我的地盤我做主”,體現了傳播模式和傳播信息的個性化。
(三)媒介的不可控性和虛擬性
網絡作為新媒體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一個自由平臺,原則上只要不是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言論都可以自由傳播,這種信息自由和高速傳播的特點在便利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的不可控性。同時,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又多是虛擬的,所有的網絡場所都可以自取昵稱,自設情況說明,無論性別,不管年齡,一切信息都可以由當事人一人決定,交流的信息真偽更是難以辨別,帶來了極大的社會隱患。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90后”大學生的交往方式出現新變化
新媒體作為目前最強勢、最為“90后”大學生接受和使用的傳播模式,對其人際交往方面的影響不容小覷。各種調查結果顯示:互聯網已經成為“90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體減少了來自其他個體或社會因素的干擾,有利于保護個人隱私和言論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傳遞情感,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覺輕松和便捷,解決問題的方式更趨方便、自由,因此新媒體成為了大學生表達思想觀點和傾訴心聲的理想選擇。
(二)新媒體改變大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方式
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大大延伸和擴展了學習、交往空間,為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思維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交互式自主學習的份量不斷加大
傳統意義上的“填鴨式”或“滿堂灌” 的教學方式不同,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從互聯網上獲得大量的教育資源,進行交互式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和接受程度,自主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自由地瀏覽信息,直觀地視聽資訊,探查新聞熱點,在主動的學習探索過程中體驗快樂、收獲知識。但必須看到,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學會學習,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由于受知識、經驗、思維認識的局限,他們看問題容易主觀片面,批判力有余而鑒別力不足,急需正確有效地引導。
2、思維靈活度、創造性、批判性不斷增強
一是在新媒體技術下,大學生的學習工具變得更加多樣化,大學生可以方便地把頭腦中概念的思維變為可視化的,化抽象為具體。而獲得的信息增多,思考的角度也隨之增加,增強了思維的靈活度。二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工具相繼出現,信息的傳播也日益全球化、高效化,不僅使大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間,也培養了大學生活躍的世界觀,思維的創造性不斷增強。三是在接觸了大量來自網絡或其他媒體形式的信息后,大學生接受了諸多來自他人的觀點和思想,有些甚至是來自于完全和我們不同的文化環境的觀念,基于對內在自身和外在世界的重新認識,大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增強。
3、 新媒體傳播的“去中心化” 影響了大學生價值的選擇與判斷
一是新媒體使用者(或者說是信息消費者) 同時也是信息生產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用戶們能進行非中心化的、分散的、直接的控制,傳播主體與受眾主體的關系由明晰變得模糊,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權威也日益消解。二是通過以網絡為平臺的新媒體,大學生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思潮,包括反動的政治宣傳信息、西方腐朽的價值觀念和墮落的生活方式等,勢必對大學生價值標準的選擇形成強大的沖擊,導致大學 生價值觀取向紊亂。三是在新媒體的傳播機制中,參與其中的人的主體性被激活,每個置身于新媒體環境中的參與者都成了信息傳播的主體, 并且每個主體的表達欲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就使得在新媒體條件下個體意識極度膨脹,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凸顯,普世價值遭到挑戰。在個性化的新媒體環境里,價值標準變成了每個人的標準,易導致大學生價值觀標準扭曲。
4、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產生影響
一是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有著積極影響。新媒體的海量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為大學生的道德判斷提供了豐富的考量信息。新媒體的發展,讓時事新聞的傳播更加及時便利,也讓新聞報道更加鮮活,這些便利的途徑,讓新聞信息可讀性增強,也讓大學生更加關心時事政治。二是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同時也存在著消極影響。隨著網絡的發展,大眾依賴新媒體獲得現成的答案,懶于思考,以致于出現了急功近利、膚淺浮躁、缺乏思考的社會現象,造成了以“集體不思考”“集體不學習”和“集體不負責” 為特征的“低智商社會”。
參考文獻:
[1] 戴長瀾.全國首份“90后”大學新生調查報告[N].中國青年報,2008(11).
[2] 羅雪.去中心化傳播與輿論形成機制[J].北京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10)
[3] 儲珊一,張亞梅.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思維方式的影響[J].教育理論研究,2013(8).
作者簡介:曹建軍(1978.4-)男,漢族,湖南耒陽,碩士,助理研究員,郵寄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凌娟(1983.2-)女,漢族,湖南長沙,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