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青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下,微博、微信等各類新媒體平臺迅速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并成為了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發布信息的主要渠道,這雖然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使得律師庭外不當言論的后果變得更加嚴重。為此,本文對新媒體時代下律師庭外言論的特殊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對當前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措施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 庭外言論 律師
引 言
言論自由是我國公民最基本的個人權利之一,律師作為中國公民的同時,也同樣能夠享有這項權利,然而在新媒體時代下,律師的庭外言論常常會與其他權利產生沖突,并通過新媒體平臺被迅速放大,進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因此,對于新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媒體時代下律師庭外言論的特殊影響
(一)影響司法的公正性
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信息發布的門檻則大大降低,這使得律師一旦通過社交平臺發布了不當言論,就很容易被他人所獲知并迅速傳播開來,最終對不明真相的網民造成誤導,而一旦公眾被誤導,其產生的輿論壓力就會對法院司法審判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是出現媒體審判的情況,最終使訴訟失去公平性[1]。例如在“李天一案”中,犯罪嫌疑人魏某的辯護律師李在河曾在個人專訪中表示,受害人晚上會從事不正當職業,暗示其為了賺錢曾多次“出臺”,而隨著個人專訪在網絡上的流傳,這些帶有誘導性的庭外言論也在各新媒體平臺上大肆傳播,很多民眾在并不清楚真相的情況下,就會被李在河的言論所誤導,進而認為“李天一案”是“另有隱情”,并在社會上造成較大的輿論壓力。而如果法官在司法審判時受到了這些輿論壓力的影響,做出了不公正的判罰,那么司法審判本身的公平性、公正性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而受害人及其家屬的名譽、個人利益也會受到傷害。
(二)損害司法的權威性
法院作為司法機構,本身應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與強大的公信力,這樣公眾才能夠在面對各類案件時相信、尊重法院的司法判罰,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這對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法院失去了司法機構應有的權威性與公正性,那么自然也就很難得到公眾的信任與尊重。而在新媒體時代下,如果律師發布的庭外不當言論導致了的“媒體判決”,同時錯誤的社會輿論又對公眾造成了誤導,那么公眾就會認為法院出現了錯判,進而對司法的權威性產生質疑,最終使法院的公信力受到損害,而這樣的后果也是極為嚴重的。例如發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中,該案件本身只是一件很普通的民事訴訟,但由于事件在網絡上的大量傳播,而大多數人對事件真相又并不了解,因而在一審結束后社會輿論普遍對判決結果提出了質疑,認為當事人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一審判決本身違背了法律的公正性。再加上該判決本身存在著證據不足等一定的問題,而后期一審判決又因和解協議而被取消,因而更加深了公眾對判決結果不滿,可以說,當時的社會輿論普遍并未認同一審判決結果,而司法的權威性與公信力也因此受到了很大損害。
(三)泄漏案件保密信息
據我國法律規定,如未成年犯罪案件、涉及國家機密案件等部分案件可以選擇不進行公開的司法審判,而律師也需要履行相應的保密義務,在代理期間不得泄漏與案件相關的保密信息。這一司法審判制度本身是為了對案件中涉及的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商業機密、未成年人權益等進行保護,因此如果律師發布了不正當的庭外言論,就很可能將保密信息泄漏出去,并通過新媒體渠道傳播開來,從而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2]。例如律師在代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時,如果律師在新媒體社交平臺上發布的言論泄露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個人隱私信息,那么顯然就違背了法律保護未成年人的初衷,從而給當事人未來的人生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而在涉及國家機密的案件中,律師的不當庭外言論則可能會導致國家機密泄漏,最終損害到國家的利益。
二、新媒體時代下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措施
(一)推動司法信息公開
新媒體時代下律師庭外言論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在于律師在新媒體平臺上所發布的不當言論對公眾造成了誤導,進而出現了錯誤的輿論導向。因此,司法部門需要進一步推動司法信息的公開,讓民眾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案件真實信息,從而對案件產生正確的判斷,這樣律師的不當庭外言論就很難再對公眾產生誤導,社會輿論也能夠因公開的司法信息而得到正確引導。從具體上來看,司法部門一方面要在制度、法律層面為司法信息公開提供支持,明確信息公開的流程、內容等細節要求,并對案件報道的界限做出限定,從而使司法信息的公開能夠得到真正落實,并有效約束媒體的案件報道行為。而在另一方面則需要保證信息發布渠道的多樣化,不僅要與傳統媒體進行溝通,通過報紙、電視等渠道及時發布司法信息,同時也需要創建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官方的司法信息公布渠道,從而使公眾的知情權能夠被充分尊重。
(二)強化網絡媒體監管
網絡媒體是傳播律師不當言論、放大不當言論影響的主要渠道,律師在發布不當言論的同時,這些言論信息往往還會被其他自媒體所轉發、傳播,同時網絡本身的隱蔽性也為律師發布不當言論創造了有利條件,如匿名發布、借助他人賬號發布等行為都是很難被發現的。對此,立法部門需要在具體的法律規定中對律師在網絡上發布不當言論的違法行為進行明確,同時為其他媒體或個人在網絡上發布或傳播此類不當言論的行為制定具體的判定條件與懲處措施,保證律師發布不當庭外言論的行為能夠被依法懲處,避免鉆法律空子的行為發生。此外,網監部門也要加強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監管工作,通過對各類新媒體平臺上案件相關言論的實時監督以及嚴格執法來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落實,保證及時發現律師或其他媒體、個人的違法行為,從而消除部分律師的僥幸心理,使其能夠自覺對自身言行進行約束。
(三)禁言令相關標準的完善
禁言令是美國針對律師庭外不當言論的一種規制措施,主要是指當律師不當的庭外言論在社會上大量傳播史,當事人可根據案件情況向法院申請禁言令,禁止社會上對律師庭外不當言論進行傳播。而我國立法部門也可以對這一措施進行借鑒,通過相關立法工作來賦予案件當事人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禁止損害自身權益的不實信息在網絡上繼續傳播,同時由網監部門、法院共同配合對這類法規進行落實,從事是吸納對律師庭外言論進行有效規制[4]。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禁言令很可能會與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產生沖突,因而對于禁言令的頒發條件還需要立法部門做出進一步的衡量與思考,并對具體判定條件進行明確。
(四)加強侵權責任相關立法
律師不當的庭外言論除了會影響到司法外,還會對當事人或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害,因此立法機構需要在相關法律規定中對律師不當言論的侵權行為做出明確的判定,保證律師在侵害他人隱私權、名譽權等個人權益時能夠得到法律的懲處。這樣一來,律師發布不當庭外言論的行為就會受到法律的約束,從而達到規制律師庭外言論的效果。例如在《侵權責任法》中,如果對他人的民事權益造成了侵害,那么就需要承擔侵權責任,但對具體的侵權判定卻比較模式,因而在相關立法中,需要對律師庭外言論的侵權判定標準進行明確,以保證法律規定能夠有效落實。
(五)重視律師執業行為規制
律師發布不當的庭外言論不僅會造成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同時也違背了律師的職業道德,因此在《律師法》、《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等相關法律中,也同樣需要對律師的庭外言論作出相應的規定,明確律師庭外言論的邊界,使律師在發布庭外言論時,能夠明確正確行使言論自由權利與發布不當庭外言論間的界限,并對自身行為進行主動約束[3]。此外,對于律師的超出界限的庭外言論,也要制定出明確的懲處措施,從而使執法工作有法可依,并能夠對律師產生威懾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律師作為案件參與者,其庭外言論在新媒體時代將會被極度放大,如果不當言論通過律師被傳播到新媒體平臺上,那么其對于當事人、法院以及其他人造成的影響將是十分巨大的,而要想有效避免這一問題,則需要從網絡監管、立法等多方面對律師的庭外言論進行規制。
參考文獻:
[1] 張薇,律師庭外言論規制的探討[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6,29(06):31-37.
[2] 王紅艷,網絡新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的法律規制[J],法制與社會,2015(11):289-290.
[3] 胡田野,新媒體時代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J],法學,2014(01):3-9.
[4] 楊天紅,律師庭外言論的規制——比較法的考察與借鑒[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01):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