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青,尹 亮,王 虹,趙常麗*
(1.青海大學 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2.青海大學 財經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16;3.青海大學 化工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課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在課堂中學到知識技能,而且要學會做人做事,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知識、經驗或活動過程中,重視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心志及養成品性的過程。
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充分挖掘產業與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理想和責任融入到各類課堂教學中,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轉型。為全面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貫徹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專業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1~5]。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高等教育教學目標。同時,根據在四川大學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中提倡的“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一流的本科”會議精神,建立以德樹人的教育主旋律,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發揮上,決定著教育的成效。首次在青海大學醫科、工科、理科、農科、管理學、思政類等專業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競賽,通過競賽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全過程,提升思政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形成協同效應。在此基礎上我校承辦的“青海省第六屆青年教師(高校組)教學技能競賽”,以競賽為起點,參賽教師牢記教書育人使命,回歸教學、立德樹人,做一個學生愛戴的好老師。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背景深入挖掘相關內容并結合典型課程進行建設,并按照統籌一體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把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在所有課程融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模式轉變。競賽教師通過動態 PPT、卡通動漫、微視頻以及與思政建設應用相關的案例分析等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將其轉化為生動、形象,易于理解的內容。通過競賽加深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恰當、適度強化課程的德育功能,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
(1)學校以“課程思政”為起點,開展了青年教師素質拓展活動,其中內容涉及《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課程思政漫談》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落實立德樹人,逐步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和全過程育人工作格局。《走進新時代、學習新思想、做好大文章》,講述了新時代對教師立德樹人提出的要求和新的作為、以及如何做好立德樹人這篇大文章。從數學的角度詮釋了教師“立德樹人、靜心教書、潛心育人、課程思政”,激勵青年教師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匠”能出新—新時代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講座,用“工匠精神”激勵青年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有厚度還要有溫度,講述了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勉勵青年教師不忘初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在“名師講堂”和“名師工作坊”的活動中,名師們緊密結合自己的專業,分享了先進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設計思路;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名師自身的人格素養和魅力也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教師,活動為一線青年教師搭建了與名師近距離接觸、學習交流的良好平臺,對提高廣大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有著積極作用。這是學校進行“課程思政”的邏輯起點,體現了學校對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尤其是結合學校專業學科特點做好育人工作的創新性、能動性和自覺性。
(1)建立協同育人工作理念。“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首屆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的成功舉辦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推動教師承擔起“課程思政”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格局進行的有益探索,達到了預期效果。
(2)改革創新,要以課程思政改革為推動點。實現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協同。在校內做好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聯動,有效發揮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的力量,做好師生互動,實現全員育人、齊抓共管。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把握好師生這兩個教育主體,把握好課堂這個載體,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通過培養引導學生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路探析。
(3)工科實踐能力提升計劃赴企業鍛煉,工科理論授課和實踐鍛煉的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積極探索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具有實踐內涵的教學方法和環節,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優勢和特色,在專業教育中,貫穿勞動教育、意志教育、情感教育及個性教育,在實際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14]。
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各職能部門相互配合,落實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立項、社會實踐、考核方式、經費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