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征
內容摘要: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也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對于天真爛漫的幼兒,成功的教育方式莫過于在他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從而感受到安全、愉悅的情況下,他們的游戲活動得到激發,并在與教師積極主動的社會交流和認知探索中,身心兩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支持引導幼兒的游戲活動,充分挖掘幼兒發展的最大空間,需要教師運籌帷幄,及時把控好游戲中的互動,既要創設一個豐富多樣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具有選擇自由度的活動區域環境,也要讓每個孩子主動參與其中自主活動。
關鍵詞:幼兒 區域活動 師幼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對于天真爛漫的幼兒,最成功的教育方式莫過于在他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從而感受到安全、愉悅的情況下,他們的游戲活動得到激發,并在積極主動的社會交流和認知探索中,身心兩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為了更好地支持引導幼兒的游戲活動,充分挖掘幼兒發展的最大空間,我嘗試在班上創設一個豐富多樣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具有選擇自由度的活動區環境,讓每個孩子主動參與其中自主活動,教師能較多地與幼兒個別交流,容易掌握其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使區域活動有利于幼兒自我學習,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一.讓區域活動“活”起來
教師放手讓孩子們大膽地去參加區域活動,去布置活動的場所,并且逐漸把集體活動內容融入到區域活動中,如一些美術活動,可直接放在美工區里完成,使幼兒在區域里通過同伴之間共同學習、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從而得到發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師可將一節集體活動放在不同的區域活動中,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去完成教學目標。如中班語言活動“彩色牛奶”可讓孩子在語言區里復述故事,也可以在美工區中玩一玩“顏色變變變”的游戲。真正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讓各個區域都“活”起來。
1.圖示學習
區域活動更多的是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活動空間,因此,有些活動如果幼兒有獨立操作、完成的能力,教師應減少顯性的指導,以提供范例、圖示等方式,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如:開展美工區的折紙活動時,我們將某個作品的折紙步驟用圖示和范例的方法展示,讓幼兒嘗試按步驟探索學習折紙的方法。如果在折紙的過程中,幼兒遇到困難時,也可以將范例打開,使幼兒能一步一步地探索學習,這樣經過幼兒自己探索完成作品的學習方式更利于幼兒今后的成長。
2.同伴學習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是頻繁的,尤其在區域活動中,同伴之間的互動頗為甚多,在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會有意無意地關注同伴的一言一行。因此,每個幼兒都能通過伙伴之間的相互交流不斷地產生新的思想火花,進而不斷地進行新的探索。當幼兒出現困難、請求幫助的時候,同伴的幫助比教師的指導更易讓幼兒接受。如:在數學區的規律排序活動中,有的幼兒對排序的正確方法不是十分明確,一開始只是隨意地擺弄材料。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同伴的操作后,便逐漸從單純的模仿中學會正確的操作方法。在活動后,教師及時地評價可讓幼兒之間的互動得到升華,幼兒一起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心得,進一步了解別人的視角,領略別人的思維方式,從而增強探索學習的能力。在活動區活動中,幼兒之間的相互觀摩、學習、啟發和激勵是經常發生的,這種互動就成為了幼兒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推動力量。
3.巧妙點撥
《綱要》要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給予巧妙的點撥,形成合作探究的師生互動。因此,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留意觀察每個幼兒的興趣、探索情況等,針對出現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一起探索、操作、發現、討論和解決問題。如:在科學區的探索活動中,當幼兒經過多次嘗試,仍無法如愿地獲得成功而漸漸失去信心時,我們就應及時地為他提供幫助,使他能將探索活動繼續下去,從而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進。
二.讓區域材料“用”起來
材料投放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有材料陪伴”的學習是幼兒學習的特點,材料的適宜性直接影響著幼兒探索性學習的成效。因此,材料投放的適宜度則是教師在區域活動指導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1.材料多樣性
多樣性的材料能使幼兒通過活動,讓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都較全面的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并能引發幼兒廣泛的興趣,讓他們在自由的擺弄、操作中通過與各種材料的互動獲取經驗。而單一的材料,幼兒在操作后,很快就會失去興趣,缺乏探索的欲望。因此,提供的材料數量上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樣。如:在對“紙玩水”的探索活動中,我們提供各種厚薄、質地不同的紙,讓幼兒通過充分的觀察、操作、對比,初步感知不同的紙吸水產生不同的現象。
2.材料層次性
每位幼兒都不是在同一條線上的,每位幼兒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材料的難易程度要有層次性,讓各種能力的幼兒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發展水平的材料。如在語言區、表演區的材料投放中,多數教師會選擇投放圖標,但在數量上卻往往忽略“度”的問題,對材料的投入應做到有計劃、有目的,不是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而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同時,在不同的探索階段投放的材料也要呈現層次性。在幼兒探索的初始,可以提供簡單的幼兒容易操作成功的材料,等幼兒有了一定經驗后再逐步提高操作的難度。如:在美工區,幼兒剛開始接觸水粉時,我們先提供水粉顏料供幼兒印章畫時使用,等幼兒有了一定的經驗后再組織幼兒進行指點畫,最后才提供毛筆供幼兒繪畫水粉畫,使幼兒的探索學習能循序漸進地進行。
3.材料簡約性
有時教師為了吸引孩子對某個區域的關注而投放大量華而不實的材料,但從實施結果卻發現孩子僅停留在表層次的關注,過多的修飾分散了幼兒的注意力,從而影響了幼兒的探索。因此,提供的材料要簡單、便于操作,幼兒不需要特殊的使用技能,就可以自由地進行。這樣,能避免幼兒由于較難的技能要求,失去探索的興趣。
4.材料多功能性
材料要盡量做到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幼兒的探索性學習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與創造,多功能的材料能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靈活有趣。如:我們在數學區投放的“彩色串珠”,既能讓幼兒根據彩珠的不同進行初步的顏色、形狀分類,同時也讓幼兒通過動手串珠得到小肌肉的發展;而自理區的“糖果加工”既能讓幼兒練習撈、夾的動作,同時還能讓幼兒數數、比比,誰做的糖果最多……這種低結構多功能的材料隱藏著多種玩法,使幼兒能有機會,更好地進行探索活動。還可以充分發動家長和幼兒齊動手,收集廢舊物品及半成品材料和復合材料,制作一些活動中所需要的,豐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動材料,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家長知道哪些廢舊物品有使用價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能主動幫助幼兒園收集材料,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做個有心人,關心集體、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增強了家園的密切聯系。
三.讓區域行為“強”起來
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游戲者的身份參與到孩子們的活動中,與孩子們無拘無束地同玩、同樂。在與幼兒一起游戲、操作中來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在這寬松、無壓力的環境中,幼兒就能較自由、放松地與我們教師之間直接地進行情感交流。使孩子們真正體會到我是活動的主人。充分體驗到區域活動的樂趣,這樣才能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
1.教師保證一定的觀察時間,充分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
可在指導游戲之前可以給自己規定一個時間量,放慢自己的介入速度,盡量做到密切關注但不需及時介入,好讓自己充分了解幼兒游戲的狀況。應重視幼兒游戲時的反應,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解讀,善于及時捕捉幼兒從他的語言、動作、表情中所發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這個信息所反映出的幼兒的行為動機、幼兒的即時需要、幼兒的意愿、困難和情緒體驗以及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社會性發展水平、交往水平,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使用玩具的情況等等。
2.其次,學會分析觀察到的幼兒游戲行為
對觀察到的幼兒游戲行為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了解幼兒的真實愿望,決策教師的指導行為,支持幼兒實現游戲愿望,保證幼兒自主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當教師的觀察分析與支持行為形成聯系時,觀察的實際意義才顯現出來,支持的行為才會有效。教師才能真正把握住幼兒的游戲意愿是什么。通常不符合幼兒意愿的介入難以被幼兒接受,即使接受,也迫于教師的權威。所以教師還要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情緒如何,如果幼兒正在體驗一種愉悅的情感,而教師的介入可能引發負面的情感時,介入也會是低效的。
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時應以尊重幼兒的自主性地位為前提,切忌越俎代庖,代替幼兒游戲。當教師的介入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時,教師則有必要及時退出游戲。因為過多的介入往往適得其反,可能會在兒童游戲中參與過多的成人意志阻礙了幼兒的自主活動。因此,教師只有選擇適宜的介入時機,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有效游戲行為的發展,使幼兒的游戲行為“強”起來。
四.讓區域矛盾“淡”下來
區角活動提倡的是幼兒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如何真正做到讓孩子融入區域,淡化矛盾呢?
1.適當教給幼兒解決矛盾沖突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在幼兒園的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教給幼兒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例如:教育幼兒要耐心傾聽別人說話,遇到沖突時要先聽別人的解釋;教給幼兒怎樣向別人道謝和道歉,自己不小心碰到別人或對別人造成傷害時,要真誠地道歉,別人幫助了自己要說謝謝;教育幼兒要學會寬容,別人不小心傷害到自己時,要理解他人、寬容他人;教育幼兒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愿望,如“借我玩玩這個玩具好嗎?”等等。這些技能的熟練運用,可以使幼兒避免一些沖突,也能使他們自己嘗試解決沖突。
2.適宜放手、“袖手旁觀”,讓幼兒自行解決矛盾沖突
區域活動時,幼兒爭搶玩具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師可在保證幼兒之間不發生行為問題的前提下,始終作一個旁觀者,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考慮應如何協商解決問題。實踐中我認識到:只要環境條件適宜,即使教師放手不管,幼兒與同伴之間通過他們自己的交往方式同樣會自己解決沖突。
3.適度利用“自然后果法”,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解決問題
法國教育家盧梭根據自然教育的原理,提出自然后果法,即對兒童的過失,不去責備和懲罰,而利用過失的自然后果,使兒童自食其果,從而促使其反省并改正。在幼兒的矛盾沖突中,適當利用“自然后果法”,使兒童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效果明顯。
如對于常見的游戲材料分配等區域矛盾,可引導幼兒建立規則意識,讓幼兒自己體驗到沒有玩成游戲的不快,繼而再引導全班幼兒進行討論,“三個人都想玩某樣東西時候應怎樣做?”由此,在下次游戲中他們便自覺主動的進行輪流等待游戲,因為他們已經親身體驗了沒玩成心愛的游戲的傷心與不快。實踐證明:適度的利用“自然后果法”引導幼兒解決矛盾沖突,比教師象個法官似的去“判決”的方法所產生效果對幼兒的教育影響要深刻的多。
4.適時運用“事件分析法”,讓幼兒在明辯事理中解決沖突
當孩子在游戲中發生行為沖突時,教師可先保持放手不管的態度,因為,孩子或許在與同伴爭吵中能自行解決矛盾。當看到孩子沒有一點緩和的余地,甚至出現越打越兇的時候,教師應及時的出現,采取“事件分析法”與幼兒進行談話,根據幼兒的所作所為、所說所感、加以適時、適人的引導,刺激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一番慎思明辯的內省,從而澄清一些認識,明白一些道理。雖然只是與幼兒的幾句簡短對話,但是,由于談話是在事情剛剛發生不久進行的,幼兒會針對剛才事情發生的情境去回味剛才的談話內容,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實踐證明,適時的運用“事件分析法”,既能解決幼兒與同伴的沖突,又能讓幼兒深刻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指導應及時掌握好適度,即避免教師過多或不及的引導。教師引導時過多,幼兒就缺乏一種自我獨立性,往往會依賴于教師,主觀能動性就不能很好地發揮;而教師的引導不及時,幼兒在活動中就會在存在盲目現象同樣也是不利于幼兒的發展的。
總之,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應成為孩子們的期待和向往,讓“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成為孩子們發自肺腑的呼喚,這樣的“區域”才能真正做到開放活動空間,解放幼兒,讓幼兒“活”起來、“玩”起來、“強”起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江蘇教育出版,2002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3]何艷萍主編.《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幼兒教育》.2014年6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