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青
內容摘要:通識課程《文學鑒賞與寫作》為本校非中文專業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文學鑒賞理論知識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學基本體裁寫作訓練的途徑,有助于健全、完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部分滿足教師教學工作量績效要求。其教學現狀亦有不足,加之課程自身優勢不明顯,兼有新媒體、電子產品對課堂教學的影響,諸多問題需要教學實踐者深入思考,尋求對策,積極應對。
關鍵詞:通識課程 文學鑒賞 寫作 對策
《文學鑒賞與寫作》課程是很多高校為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程,但其教學目前也面臨一些問題,現有必要就教學現狀展開研究分析,積極思考,尋找對策,以調整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進一步達到教學目的。
一.課程性質與教學目的、設置初衷
《文學鑒賞與寫作》屬于通識教育課程《大學語文》主干下的一個分支,系面向全校非中文專業的校級公選課。在通識教育的設計框架中,全校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須選修隸屬《大學語文》的三門課程(《中國語文》《應用文寫作》《文學鑒賞與寫作》)中的任何一門,三選一,以達到培養方案的要求。《文學鑒賞與寫作》作為其中之一,教學學時8周,16學時,1學分。
此課程的教學目的體現在兩層,即文學鑒賞和文學寫作。在鑒賞層面,因是通識課程,僅要求了解基本的文學鑒賞理論知識,了解四類文學體裁的分類標準及其體裁特點,發展脈絡,鑒賞相關名家名作,并掌握一定的文學鑒賞方法。在寫作層面,即以鑒賞為基礎,了解四類文學體裁的相關寫作知識要點,進行相應寫作訓練。
此課程設置初衷即為非中文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文學欣賞理論、掌握一定文學欣賞方法、提升文學欣賞水平、開闊眼界,進而涵養促進文學寫作水平提高的途徑。有別于《中國語文》《應用文寫作》,此課程重心在文學教育,文學欣賞與寫作。反映在教材選擇和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即體現出對文學的傾向性。此課程教材選用袁勇麟、馮汝常主編《文學欣賞與創作》第二版[1],系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此教材按文體類型,依散文、小說、詩歌、影視文學四類/四章展開,編排體例就是文體特征、發展簡史、名作欣賞和寫作訓練四塊。編者比較注意緊跟當代潮流,在欣賞篇目中羅列具有當代特色的文體和文本,如網絡小說、神幻探險小說《鬼吹燈》存目等。希望能與新生代的讀者/受眾達成共鳴。
二.教學實踐現狀
此課程自2012年秋季開設以來,已歷時6學年,不完全統計,選修人次近三千人次,就積極意義而言,此課程的開設至少滿足了三方面的需要:
第一,在人才培養方面,提供了一個途徑,給非中文專業學生,以正規、系統的文學教育,學習文學鑒賞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學以致用,既鑒賞名家名篇,又進行相應的寫作訓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與訓練相統一。
教材方面,兼具普適性和理論性、操作性,既顧及受眾的廣泛性和偏好,又突出文學教育的專業性。反映在教材體例和內容上,就是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具體篇目的欣賞與實際寫作訓練的結合。即如散文一章,涉及散文的特性、分類、發展簡史、名作欣賞、寫作要領,并附有相應練習。在名篇欣賞部分,收錄了漢語言文化圈中古今有影響的散文作品20余篇,包括作品原文和相應導讀。教材在講述原理、方法的部分,表達精練,要言不煩。導讀部分能夠指點作品精華,解讀不乏新意,兼有可讀性。其他章節如小說、詩歌、影視文學等亦如是。小說收錄作品導讀及短、中、長篇小說26篇(部),中長篇小說節選或存目,而附導讀。詩歌章節收錄古今詩歌34首并導讀,影視文學收錄有38部作品導讀。如是體例,體現出此教材對通識課程的適用性,講授和自學兼容。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精講基本原理、方法,鑒賞重點篇目(每一文體選講兩篇作品),寫作訓練以及其他篇目的閱讀欣賞則可在課后完成。因為作品收羅面廣,經典與流行兼容并包,故能給學生多樣化的選擇,而頗具前瞻性和理論深度的導讀也起到了引領、指導作用。
教師方面,此課程的任課教師皆為中文系出身,術有專攻,對文學教育有自得之見,故于講授可以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有益學生。故于實現培養目標身體力行,以見成效。
第二,在實踐層面完善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所謂通識教育課程,其設計出發點就在彌補普通學生人文素養之不足而開設。此課程尤其針對文學素養,而欣賞與寫作,即在從感性到理性進行相應訓練,由技進乎道,至于進到什么程度,則看各人根柢和訓練水準。此課程開設并納入各專業通識教育框架,有學分要求,自然在實踐層面,體現了培養方案的規劃。學生通過選修學習,拿到學分,滿足要求,也就完成了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步驟,體現了學分制的優長。
第三,對教師而言,一則發揮專長,服務全校,二則彌補了教學工作量之不足,滿足崗位績效要求。
以上是就此課程的積極意義而論。若言教學現狀之問題與不足,學生方面,主要存在選課人數減少、興趣減退、完成作業應付敷衍等問題。
《文學鑒賞與寫作》作為《大學語文》主干下的三門課程之一,相對于《應用文寫作》,它的實用性偏低;相對于《中國語文》,它的涉及面較窄,只關系文學欣賞和寫作,故課程吸引力有其不足。各學期選修人數,多至四百余人,少則二百余人,有減少趨勢。
至于選課緣由,不外乎學分要求和興趣驅動,而前者起主要作用。因為是通識課程選修,非專業課,學生自然重視程度有限。很多人對課程學習只求過關,課堂投入不夠,心有旁騖,只想用最少的時間、精力達到要求。由于此課程只上8次課,有4次作業,故相當一部分學生用課堂時間做作業,而忽略了老師的講授和教材文本的解讀。既沒有專心聽講,對寫作訓練也只是應付。實際上也背離了文學欣賞與寫作的要求。
對教師而言,此課程不是主干課程,教師承擔此教學任務純為滿足工作量要求。教師對基礎課、專業課、通識課的重視程度肯定有差異,投入精力不一,自然教學效果也有區別。
教師上課至少要滿足三層需要:基本的工作量要求,與學生的互動共鳴,以及自我滿足感。后二者尤其最后一點,體現了教學的成就感。相對于本專業學生,老師在給非本專業學生上課時,所獲得的互動共鳴不多。通識課程帶有普及性,老師自教學而來的滿足感和獲得感自然有限,故也影響到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當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完成教學工作量時,若有其他更為積極的選項,此課程的吸引力不足就顯現出來。學時少,16學時,作業多,與外專業學生互動有限。故此,承擔此課程的教師也有減少趨勢。上課老師少,自然開設班級少,自然選課人數減少。此即此課程的教學實踐現狀。
三.思考與對策
1.文學寫作是否可以教和學
寫作需要天賦,需要不斷磨礪。規則可以教學,具體實踐還在于個人。此處需明確兩點,一,此課程的教學目的不是培養作家;二,作家不是教出來的。作家是自我培養的,養料來自前人的文學遺產,同時代人的資源,自我的生活閱歷,以及殫精竭慮、精益求精的錘煉。故此,此課程能教給學生什么?這就回到前述此課程的積極意義之一。教師講授的是方法、原理、特性,參之以經典,輔之以練習,有心者投入其中,毋忽之、怠之,當有所得。
2.通識課程的寫作教學問題
寫作教學不外乎“講-練-改”幾個步驟,就此課程而言,寫作是其中一部分,所用學時有限。專就寫作而言,此課程面臨的問題是:第一,寫作教學所需學時和現有學時較少之間的矛盾。第二,寫作教學所需要的小班一對一輔導和目前大班流水線作業之間的矛盾。
第一矛盾,如前所言,真要把關,重點在練習和修改階段。文章是打磨出來的,沒有可能一次成型。現有學時,8次課,16學時,講授內容多,作業多,教師批閱就是一次過,不可能把意見反饋給學生再來修改,除非某同學自我意識強、自我要求高,交作業之前就反復修改過。老師能夠把紙質版作業批閱意見反饋給同學已是盡責。在現有條件下,只能是一次成型,而無從體現寫作訓練修改完善方面的要求。
第二矛盾,此課程是通識課程,全校公選,開班人數少則20余人,多則上百人。寫作教學真正要體現教學要求,達到教學目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輔導?,F有框架下,幾十、上百人的班級,寫作訓練只能批量化、流水線式的作業,能達到基本要求就屬難得,合乎規范即可。
這兩個矛盾/問題是課程性質決定的,如何解決,需要教學實踐者深入思考。
3.新媒體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
所謂新媒體,在此語境下,系指多媒體和手機。多媒體為教學帶來的便捷、效率無需多言,此處只說手機。所謂低頭族即指手機沉迷者。
手機對課堂教學的干擾已構成較嚴重的問題。當學生認為課堂內容不如游戲、視頻有趣有吸引力時,就選擇玩手機。學生有無數條理由看手機:A.內容簡單,不需要聽,看手機。B.內容復雜,聽不懂,看手機。C.內容枯躁,無趣,看手機。D.選修課好過,無所謂,看手機……
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電子產品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認知方式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圖像化、碎片化、即時性,成為當前人們認知和交流的突出特征。當人們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專注于某一對象,就會產生閱讀障礙,造成理解力和交流、表達方面的問題,而對生活和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專注力和理解力。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教學環境,如何調整思路,改進方法,提高課堂吸引力,完善學習效果,進一步達成教學目的,需要教學實踐者深入思考,身體力行,不斷探索。
對于新媒體,如手機,也可善加利用,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引導學生做手機的主人,而不是被手機所控制。
課堂講授不可能把課程內容全部講完,即使只涉及精華,也難免掛一漏萬。只能依據教學大綱,把重點難點講通透。教師只是指點門徑,教授方法、要領,至于學生通過修讀此門課程,能否在文學欣賞和寫作方面有質的提升,則看各人資質和修為。
參考文獻
[1]袁勇麟,馮汝常.文學欣賞與創作(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