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摘 要:德育改革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回歸生活是改變傳統德育方法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學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應回歸生活,系統設計德育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讓德育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
關鍵詞:聽障學生;德育;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9-04
作者簡介:郭 燕(1981—),女,湖南省岳陽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一級教師,本科。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特殊教育學校也不例外。
一、聽障學生德育工作的現狀
近些年來,國家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持續升溫,但也給德育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筆者通過對湖南省岳陽地區近十年走入社會的聽障畢業學生生活及工作狀況調查,發現高達75%左右的聽障畢業生存在這些現象:換工作頻繁,不接受一線車間的工種,經常找父母親人要接濟,家庭責任感差,聽障人結伴到處流浪,等等。以近三年湖南省岳陽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生為例,2014—2016年共畢業學生24人,升入高一級學校共18人,6人走上社會。2018年春季,通過與這些畢業生本人或家長連線了解其學習與生活情況,發現許多學生的生活軌跡發生了變化,其中提前離開校園的學生占該校畢業生總數的60.8%,目前沒有學習專業技能、無正當職業、處于游離狀態的占該校畢業生總數的47.8%,繼續在校學習或仍然在堅持職業技能學習的占該校畢業生總數的34.7%。筆者與該校在校聽障學生溝通思想及觀察課余行為時,發現中高年級學生對老師分配的任務消極應付,不主動參與集體活動,還有許多學生課余時間沉迷在手機、網絡游戲中,部分學生家境一般,但花錢時大手大腳……
德育所需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培養怎樣的人”和“遵循怎樣的價值觀培育人”。按理說,聽障學生在接受了系統的學校教育后,應該也能走上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何聽障教育對象會出現此類狀況?這樣的狀況又如何融入社會的競爭洪流?令人十分擔憂。
二、聽障學生德育工作的問題
為何學生的行為表現與我們的育人目標越來越遠?筆者認為問題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特殊教育德育工作無本可循
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其教育對象是特殊兒童,教育的目的是“缺陷補償、回歸主流”。特校德育工作一直沿用普通學校德育藍本,教育目標高、大、空。學校選擇教育內容時沒有創造性,零散不成體系,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離,忽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個人差異,實效性低靡。造成的后果表現為:學生知行脫節,道德認識不能轉化為行為;學生言行不一,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等。
2. 特殊教育的封閉性導致教育與生活脫軌
特殊教育學校的“隔離式”教育形式,帶來了許多弊端。比如殘疾兒童長期生活在一個專門安排的、保護性的環境之中,與社會缺乏接觸。而封閉的教育環境、單調的課余生活、有限的交流形式,必定制約了聽障學生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導致個體社會適應能力低下。
3. 社會關注引導不當導致價值觀偏向
到目前為止,聽障學生都享受了“免學費、免雜費、免生活費住宿費”的全免式教育,不花一分錢就可以享受到優質教育。社會各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了,愛心人士、志愿者團體捐贈的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也經常無償發放給學生。無償享受到的社會關愛多了,學生反而體會不到付出的意義,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助長了各種不良習性的滋生。
三、聽障學生德育生活化的實現路徑
近三年來,湖南省岳陽市特殊教育學校在保證學生掌握文化知識、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上,將德育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學實踐中,除了常規的德育內容,還通過研學實踐課程把學生與社會連接起來,逐漸摸索出一套有助于聽障學生終身發展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
1. 開設綜合實踐課程,把握課堂陣地功能
2016年,湖南省岳陽市特殊教育學校結合學生特點、發展需求及未來職業走向等因素,對勞動課和綜合實踐課進行整合,以“低年級重素養、中高年級重技能”為目標,設計了適合聾生學習的“烹飪與烘焙、洗車、手工制作、書法與繪畫”四個興趣與技能小組,每周專門安排一個下午進行集中授課。由專任教師帶隊授課,同時引進志愿者參與課堂教學,進行專門的技術指導,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并逐步掌握提高實踐技能。
2.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課外認知
每年春秋兩季,學校都會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邀請全體家長共同參與。通過參觀湖南省岳陽縣革命歷史博物館、走汨羅屈子祠、爬麻布袋大山、環南湖大三圈徒步等活動,家長和教師一起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了解當地歷史和風土人情,既豐富了學生認知,又增進了情感交流。同時,學校還設計了“尋找身邊人的優點”“我為社區做點事”“環保小衛士”“我眼中的普通學?!钡纫幌盗兄黝}活動,豐富聽障學生的社會體驗,助力融合發展。
3. 創設德能評價機制,量化學生德育成效
除了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考評,學校還增設了勞動計酬體系,即日常評價優秀類的學生有權選擇學校責任承包任務,并獲得相應的積分,積分報酬等同于現金可用于食堂和商店進行消費抵扣。學校將公共區域、校園綠化分塊列出,推行“責任承包”。學生自由組合,自主認領責任包干區域。由指定教師負責指導、檢查和評價,用積分制對等計算相應的報酬。自從實行勞動計酬制度后,不到一個月學生的許多方面就發生了正向變化:偌大的校園整潔干凈,學校不再需要聘請專職的保潔人員;學生日常行為日趨規范,表現優秀的學生越來越多;吃飯挑食的少了,餐盤里基本上沒什么剩飯剩菜;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品也愛惜了,不再隨意亂丟,損壞的頻率也大大降低。從這些情況來看,基本實現了學校構建社會化生活環境的初衷。
4. 構建“大特教”社會圈,優化學生融合環境
湖南省岳陽市特殊教育學校與岳陽市文明辦、市志愿者組織聯合會對接,于2016年助殘日舉辦了“志愿者進特?!被顒訂觾x式,各志愿者團體踴躍認領學校相關活動,學校志愿者活動逐步規范,活動內容圍繞著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助力學生生存技能這個主題向縱深發展。具體有以下內容:
(1)“一人一特長”計劃。即根據學生的意向和志愿者資源的對接,確定將木版畫、沙畫藝術、魔術、跆拳道、航模操作等項目作為聾生的特長項目,由對接的志愿者負責定期定點培養。
(2)勤工儉學項目。志愿者組織在學校設立相關工作室或是開展專項活動,學生全面參與學技能,同時還可以將所制作的成品通過義賣或交流等形式獲取價值,作為勤工儉學收入。
有序的志愿者活動成為德育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資源支持,聽障學生也在這些活動中掌握了新技能,增強了自信心,更是在志愿者身上感受了正能量。
四、聽障學生德育生活化探索的意義
特殊教育學校德育通過回歸生活,系統設計德育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讓德育有了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
1. 彌補了特校德育內容的不足
特校德育依賴于思想品德課遠遠不夠,且該教材滯后于社會變革,不利于聽障學生現實需求。學校擁有德育內容的自主權,通過走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之路解決了低效德育問題,有效彌補了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呈現出時代感和鮮活力。
2. 促進了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
生活化德育校園文化的創設,生活化課堂教學及德育生活化主題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評價主要由學校教師來承擔,這就要求教師成為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學的領導者、組織者、實施者、評價者。教師在參與德育教育資源開發中,專業素質和理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促進了專業成長。
3. 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特長
“以生為本、促進學生發展”。學校從2015年開始推行課程改革,通過課堂教育教學、日常行為習慣養成及課外研學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德育生活化教育,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訓練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德能評價機制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自主意識。
“生活德育”是充滿教育情境的實踐著的德育。湖南省岳陽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德育生活化的實踐中,改變了以往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邁出了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第一步,使殘疾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有一技之長,獲得謀生的本領,這既順應時代的要求,也是特殊兒童德育本身規律的呼喚,更是拓寬特殊兒童認知社會、促使其有效融入社會的可行途徑。
參考文獻:
[1]林 寧.從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轉
化[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
版),2011(4):27-28,86.
[2]鐘曉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識化與德
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問題
[J].課程·教材·教法,2012(5):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