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效課堂的推廣,在農村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引進高效課堂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不由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去構造屬于我們農村學校的高效課堂呢?文章闡述了農村學校的高效課堂的實踐情況,論證了影響課堂的原因,我們應該立足于現實去實現課堂的高效。
關鍵詞:高效課堂;特殊性;夯實基礎知識;氛圍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9-03
作者簡介:陳如意(1984—),女,湖南省湘鄉市潭市中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
自《中國教師報》提出“高效課堂”概念以來,“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課堂改革浪潮,高效課堂在基礎的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一個普及性的熱門詞匯。在這紛繁的概念中,我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教師卻想說:“高效課堂,想說愛你不容易!”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往往達不到預設的教學目標,而離“高效”更是有一段距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農村學校的特殊性
1. 教育資源配置較差
隨著教育部門對農村教育的關注,湖南省湘鄉市潭市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已經有了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圖書室、活動室等一系列資源配置。就我校情況來說,首先是多媒體教室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對于授課來說空間過大;教室的設計是梯形設計,本是用于大型會議或活動,但光線不夠;屏幕過高,學生在看板書方面有難度,因而在運用現代多媒體授課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是圖書館的藏書量不夠,每年并沒有收藏更多的新書入庫,學生的閱讀量不夠。最后,活動室的利用率不高,農村學校的音體美專業教師不夠。
2. 生源情況
(1)優秀率較低。在農村小升初,每年小學成績優異的學生基本上都被城區擇優錄取。2011年我校初一招收新生86人,我對班上42人進行摸底測驗,100分基礎知識測試,只有11人及格。
(2)異地遷入學生。每學期開學,學校都有“新生”報到,這些學生大部分是原來在城里就讀,因各方面原因被退學而遷入我校的。這些遷入的學生大部分成績較差,紀律性不強,并且有“網迷”和愛斗毆的,這對于班級管理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
(3)留守兒童問題。班上的留守兒童較多,這些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的學生有自制力差、不夠自信的缺點,因此課堂中他們往往在探究討論環節不夠主動。
二、基礎知識的夯實不容忽視
在許多優秀的課堂中,很少有將生字詞作為重點來強調的,有也只是由學生預習后作為檢查環節,甚至有的課堂可以略過這一環節。我一直很疑惑,如果是公開課的話,考慮到時間限制、環節連貫、課堂設計等問題那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是在正常的教學環節中省略了對基礎知識的夯實,我就難以理解了,為什么專家們的學生這么自覺?名師們可以如此游刃有余讓地抓學生的基礎知識,讓他們掌握得很好,是他們擁有絕招還是學生的基礎好到讓他們無需點撥?我也明白,對于生字詞這一環節,學生想要掌握并不難,他們可以在預習環節通過查閱字典和自學等多條途徑來解決。但是從我所了解的所教的往屆學生和從其他語文教師那了解的情況來說,學生的自覺性較差,在這個環節絲毫不容放松,主要有以下的問題存在。
1. 拼音和英語隨時在“火拼”
在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進行默寫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們可以很流利地朗讀著課文,但是一旦要他們將生字詞注音時常常是一臉茫然,錯誤百出,經常把拼音說成字母或把字母說成拼音,雖然在出現錯誤后及時進行糾正,但是下次仍然會出現同樣的錯誤。作為一名中學生,在糾正過程中,他的意識仍然停留在原來的記憶中。
2. 生字抄寫,照書抄寫依然錯得“有板有眼”
在檢查學生的作業時,最常見的就是錯別字了,老師們聚在一起時談論得最多的也是學生的錯別字。每次課堂作業后我都會找寫錯字的學生和他分析字型,并鼓勵他多查字典。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在抄寫的過程中,明明出現了錯誤,但卻并沒有察覺到自己的錯了,經常有這樣的對話出現:“老師,我明明是對著書上抄寫的,為什么您在我的課堂作業本上畫叉了呢?”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特地將“斑蝥”的“蝥”字進行了分析講解,上面是矛盾的“矛”加反文,但是在作業本上很多學生就將“矛”寫成了“予”。
3. 造句經常出問題
很多時候,不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在作文當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要不就是成分殘缺,如“聽了老師的話,(同學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補主語);要不就是重復累贅,如“我斷定明天可能會下雨”;要不就是搭配不當,如“他的成績有了明顯的增長”;要不就是結構混亂……出現的一系列錯誤,也提示我們應該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其了解詞義。
這許許多多問題的源頭都指向基礎知識,如果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對學習技能的培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但是在高效課堂里,誰會花如此多的時間去干這等“小事”,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環節對于我們的部分學生來說意味著“放牛吃草”“我愛干嘛就干嘛”,真正能夠達到自學目標的并不多,那么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就沒有達到,又何來高效?
三、冷靜的氣氛無法觸電“自主探究”
很多時候,教師會在熟悉教材、掌握教學流程的情況下將問題設置好,由學生合作進行探討,但是就我所實踐的過程當中,也有許多的問題出現。其一,學生基礎優劣明顯。成績優秀的與成績落后的學生差距太大,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成績較好的能主動思考問題并且將答案流暢完整地表述出來;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只充當配角與聽眾,即使是讓小組的主持人給他們指定了任務,教師適時鼓勵他們參與到討論當中來,收效也并不樂觀,“兩極分化”現象常常導致“冷場”。其二,學生性格也是影響效果的因素之一。有的班級大部分學生太過于活潑,將題目設計好后,他們在討論過程中往往是無法“收”回來,但是更多的實際情況是班級成員過于文靜,成績優秀的不愛表現自己的才能,成績一般的不夠自信,生怕說錯答案引起老師注意,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是緘默,于是自主探究板塊每每讓老師累得夠嗆,既要照顧各組情況對其進行有效監控,又要及時對看到的問題進行反思調節并采取補救措施,還要對自信不夠的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在課堂當中,真正能像教師所說的“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學生只能是半數而已,而其他的學生往往只能是湊湊熱鬧。
四、教師亟須“充電”
在教學過程當中,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們也常感到自身的不足,不能接觸到更多的優秀課堂實錄。在農村學校中,青年教師往往是學校的有生力量,在課程教學方面一般都承擔著較重的任務,而與城里教師相比,我們真正能起到實用的教育進修機會少之又少。相比城里的政策:讓年輕教師走出學校,去全國各地觀摩學習,感受課改氛圍,內化課改觀念,學習課改經驗。我們由于受制于環境,更多的是去網絡上聽聽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更多的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反思,如這堂課為什么收效甚微,在下一堂課時應該如何改進某一個環節,如何讓學生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其實我們需要更多的指導與引領,強化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技能,并且針對農村教育其本身的特殊性進行更好的指引。
面對以上出現的問題,針對學情的不同,我們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改進。
首先,希望教育部門對農村教育更多一份關注。在教育設施方面如移動多媒體的的投入使用,圖書室新的圖書資料的發放等;在教師的培訓方面,希望能夠給農村教師提供更多的有實效的進修學習機會;在學生方面,加大對貧困生的扶助力度,并且針對城區學校的無限制招生采取一定的措施。
其次,作為一名農村教師,我們更應該懷揣著一顆愛心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脾性、愛好、特長,對他們多一份關愛,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待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盡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策略,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要認真鉆研,處理好教材和學生的關系,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讓學生真正喜歡上你的課;針對學生的特殊性,我們應該對學生更多一份關愛,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為此,我認為應注意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學生,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二要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全體學生。客觀地看待全體學生,也有利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對待學生應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讓他們能夠真正融入課堂當中來,使他們由被動變為主動。
再次,由于學生基礎較差,我們更應該注重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因此要多利用課余時間,盡量去了解學生,充分接觸是建立朋友式師生關系的基礎。如利用課間的休息時間作為了解學生的最佳時機,這樣可以向學生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自己的建議。因為學生的自尊心都很強,所以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向其指出錯誤或提出好的建議,學生極易接受。如學生錯別字較多,詞語解釋翻譯等問題我們不能一味要求死記硬背,應該注意采用科學的方法,先講解清楚,在學生沒有掌握的情況下應該進一步鞏固,這也要求教師有耐心地進行課后輔導。學生的寫作水平較差,我們可以利用身邊所有的資源,讓他們盡量多閱讀一些名著,同時可以帶領學生們走進自然,更多地去體味生活和自然。
最后,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一是課堂語言要充滿活力和感染力,抑揚頓挫,風趣幽默。這需要教師自己的感情投入,要進入角色,眼睛有神,動作有力。二是課堂上要像相聲演員那樣設計些“包袱”,讓學生在張弛有度的環境下學習。構建高效課堂就要對此前我們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性或低效性表現行為進行梳理。三是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涉及教學活動的各個層面,重點是課堂教學反思。課堂教學反思是一個深層次認識過程,是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因此,我們課后要善于反思,要經常與學生、同伴、教研人員及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探討、交流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并將自己的反思記錄下來,一句、兩句,一段、兩段都可以,能夠成文成篇更好,主要是反思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即使一個細小的環節,甚至是教學機智方面的因素也不應輕易放過。對成功之處要認真總結、完善、推廣與創新,對不足之處要認真分析、克服與改正,并將反思銘記于心,留心于下次的課堂教學。這種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思過程,一定會起到積少成多、厚積薄發之功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我們的課堂離“高效”還有距離,但是我們更應針對農村教育的特殊性,在引進其他學校的“高效課堂”模式時,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新的理念對課堂進行改革,打造適合農村學校的高效課堂,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創設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雷艷儀.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策
略探討[J].語文學刊,2012(5):145-
146.
[2]王俊梅.淺議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打
造[J].新課程(中旬刊),2010(8):47.
[3]趙丹丹.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實踐
與思考[J].中國新通信,2016(2):52.
[4]武鳳羽.對小學六年級語文與初中語
文銜接的一點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
究,201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