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鶴山市沙坪街道第一小學 張雪紅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币虼藬祵W練習的設計必須立足于學生,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每一個數學內容的學習都不是零起點。而前置性練習,就是教師在課前巧置探究性作業,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去探究、體驗和感悟,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課前已生成的知識。有效的前置性作業應時刻把“如何讓學生學好”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時,是這樣設計前置性練習的:(1)自學課本,結合實物說說什么是周長?(2)我能算出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我的方法有:①( ),②( ),③( )。(3)我發現:周長與長、寬的關系:( )。(4)我能總結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最優方法:( )。這個設計與教材的重點難點緊密聯系,能引領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實踐,具有開放性,能較快地啟動教學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實踐證明,真正有效的課堂練習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課堂練習的設計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千篇一律的重復。
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數量關系、思想方法等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設計時要力求把握基礎,依綱靠本,目的明確,使練習有助于學生認識、理解和鞏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難點,可在難理解的關鍵處進行專項訓練。如我在教分數應用題后,對找單位“1”的量及數量關系進行了專項練習,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設計形式多樣、新穎、趣味的練習,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活動。我在教學《10以內數的組成》后,設計了一個“碰球”游戲來鞏固,如先出示數字9,對學生說:“嗨,老師的3球碰幾球?”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說:“嗨,你的3球碰6球?!薄瓕W生說的數必須與老師的數合起來是9,在這樣愉快的氛圍中,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10以內數的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記住了。
有效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有質量的保證,努力做到少而精,確保一步到位。在設計上要有針對性、靈活性,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抓住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習題來練。練一題,管一類,讓學生在以后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后,設計了四道針對性的對比練習:①除數是整數的。②除數是小數的,被除數不用補0夠除的。③除數是小數的,除到被除數的末尾有余數,要添0繼續除的。④被除數和除數都有不同小數位數的。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確清晰地掌握了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層次性練習能推動思維多層面逐步深入,使知識和能力不斷升華?;A練習與發展練習相結合,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吃得“飽”的同時發展思維。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讓學生模仿例題練一練后,出示題目:六(1)班有45人,男生女生人數的比是3∶2,男女生各有幾人?(請你用多種方法解答)。大部分學生迅速反應,都會用歸一法、分數乘法,“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們頓時愣住了,正當他們苦思冥想時,我適時點撥:“你能把男生或女生看作單位‘1’來做嗎?”學生一聽豁然開朗,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分數除法的兩種方法馬上有了,接著列方程的兩種方法也來了。通過一題多解與開放題的練習,能讓學生在變中思維,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既鞏固了知識,又拓寬了解題思路。
堂上小測是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少量的測試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再批改,能進一步強化“四基”,讓學生找出存在的問題,糾正錯誤,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調控教學,促進教學相長。
傳統的“練習觀”多、繁、雜,現實版的課后練習大多是統一布置的,大部分學生都是“任務式”完成。因此有必要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改學生被動完成為主動完成。
在練習的數量、難度和要求上,要有彈性,分量要適中,做到質、量兼顧,因人而異。對不同的學生要求達成不同的目標,把對他們有難度的題目作為選做題,不做統一要求,鼓勵他們超越,并進行必要的激勵和表揚,調動優等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護好學困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完成,努力達成。
數學練習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而實踐性的數學練習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感受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如調查生活中的百分數,設計家到學校的路線圖,設計長方體、正方體的禮品盒,實地測量操場的面積和估測一些物品等,這些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提高他們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高效的數學練習,才能真正做到“減負提質”,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鐘啟泉.有效教學的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