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岡中小學 王 亮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從學生的主體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生活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提高學生接受數學知識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利用生活現象展示數學知識的趣味性,使其真切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學習的意義。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抓住教學契機,將生活與數學學科相結合,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有效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通過運用數學語言,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助于其思維品質的提升。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運用教師特有的語言進行講課,這使得課堂氛圍極為壓抑,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興趣,也會對教師持有敬而遠之的態度。小學數學教師通過應用生活化的數學語言,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實際學習接受情況,將生活化的教學語言運用在數學課堂中,能夠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有效節省課堂時間,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例如,在講《利息問題》這一節課時,筆者在課堂上通過講述自身的情況,來體現生活化的數學語言:“老師現在家里有5000元暫時不用,但是老師覺得放在家里會很不安全,那么請同學們幫老師想一個辦法,怎樣去管理這些錢?”學生紛紛踴躍發言,說出各種各樣的方法。此時,筆者因勢利導,將話題轉入課本知識中,“到底是不是將錢儲存起來更安全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儲蓄方面的知識以及我們在儲存現金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樣一種教學方法能夠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營造一個融洽的課堂環境,充分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開展生活化教學,有效減少課堂時間隱性流失,就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生活化的意義,使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學會主動思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生活化的過程中,將學生身邊的生活場景運用在教學中,創設生動、真實的生活情境,引發他們對數學問題的思考,也為其接下來探究課堂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師通過結合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盡可能地將教材中所呈現的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建立緊密的聯系,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教材進行整合和改組,讓他們對數學學科產生親切感,提高他們的數學知識接受能力。
例如,在講《圓的知識》這節課時,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將生活中的圓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也可以說一說多媒體上沒展示的圓形實物。然后提問學生:“通過觀察圖片,我們發現車輪是圓形的,為什么不可以是其他圖形?”筆者導入新課,一起與學生探究圓的特征。在學生求知欲提高的情況下引入新課,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優化教學環節,縮減課堂教學時間,增強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在課堂結尾,筆者安排學生在紙上畫生活中的圓形實物,以此來使他們更加深刻地掌握圓的特征和畫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減少課堂時間隱性流失,就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引導他們將生活實際融入數學學習中,使學生切身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數學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因此,在講完一節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實際生活問題進行練習,開展實踐活動,逐步培養他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克與千克》這節課之后,筆者在課堂上展示了各種秤,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帶物品來選擇所需要的秤,然后在學習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總結他們所稱物品的重量。通過將教材知識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相結合,能夠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他們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再如,在講《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這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利用直尺和卷尺測量校園花園的面積,在學生自主測量的過程中,筆者指導學生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讓他們將所學知識融入此次實踐中,使他們更好地掌握課本所學。在課后為他們布置作業,測量自己家的房屋面積,這樣能夠使他們更好地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一種教學方法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之,在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課堂效率的提升。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使學生更快地吸收知識。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熱情,強化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實踐中探究和總結,不斷豐富充實生活化教學的內涵,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無限樂趣,也在潛移默化中減少課堂時間的隱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