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羅橋中心小學 崔 敏
“讓學引思”從一定意義上分析就是要教師在課堂中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現階段,很多學校受到新課改理念的影響,慢慢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開始對課堂教學進行整改。“讓學引思”是以學生發展為教學方向。下面結合以往獲取的實踐教學經驗,全面分析小學數學“讓學引思”的教學方案。
小學時期的數學教學工作與初高中數學教學有一定差距。因為初高中時期的學生已經擁有自我約束能力,且對數學知識有了基礎認知,教師在課堂中為維持秩序消耗的精力非常少,但在小學時期,教學素材都是選用生活案例或者是精彩游戲,需要教師了解教學素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學習需求,選擇合適的時機引用案例,且在“讓學引思”的引導下,合理設計教學內容,以此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深化學生所獲取的數學知識。同時,因為小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學習中引用生活案例,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并產生引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以此培育學生聞一知十的能力。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時,在正式講課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能講一講生活中有哪些具備平移、旋轉或軸對稱的物體、圖形嗎?”問題一出就受到了學生的關注,同學們開始記憶,此時若是學生沒有思路,教師可以作為提示說一個兩個,如車輪轉動、風車轉動等就屬于旋轉現象。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后,逐漸拓展了思維空間,開始提出自己的觀點,如人體、蝴蝶、風箏等是軸對稱圖形;推拉窗運動是平移;數字0、1、8也屬于是軸對稱等等。通過在教學前引用生活案例,不但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思考的意識,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以往的課堂教學工作一般情況下都是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且大量引用教材內容,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提出和推廣,促使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理念難以滿足目前課堂需求,以往教師主導的課堂工作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尤其是受到“讓學引思”觀念的影響,教師開始選擇引用設計全新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以此構建更為豐富、有趣的課堂環境。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圓的認識》時,很多學生并沒有深刻理解數學圖形的理論,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受抽象化知識的約束。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一方面讓其先自主了解圓,促使學生結合教材和自身的思考形式畫出一個標準的圓,另一方面讓學生在畫圓的基礎上,對比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分析圓與它們有哪些不同點。雖然這種學習形式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最終的教學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完成預期設定的任務,而是要讓學生在這一階段形成自我思考的意識和習慣。而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學生思考中或思考后提供幫助,預防學生“誤入歧途”。
在新課改教學理念全面推廣的背景下,其對教學工作提出,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大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這一觀點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學校和教師的關注和支持,此時就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將教學與學生思考整合到一起,構建一個極具色彩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自主參與其中,訓練自身自主思考的意識。在這一階段,小學數學教材知識也在持續革新,不但越來越符合學生需求,而且展現出全面性。由此可知,小學數學教師在構建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要保障教材知識和生活案例的一致性,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平臺和時間,并在備課階段,列舉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案例,提出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問題,以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了解可知,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依舊引用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也就是通過“灌溉”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數學知識,沒有引用工具或者是教學案例,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由此,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組織教學游戲的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氛圍,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以此為接下來的實踐教學奠定基礎。同時,這種教學形式也可以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提升整體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與正方體》時,可以在教學結束后向學生提出一個游戲,在黑板上畫四個圖,一個圓形、兩個三角形以及一個正方形,然后讓學生思考如何得出一個長方形。這一游戲不但可以調動學生思考的興趣,而且有助于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還要持續探索和創新,教師在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引用“讓學引思”的教學理論,以此培育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