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漣水縣唐集中心小學 夏 蔚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益友的經(jīng)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shù)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有效的課堂提問正是一劑強力催化劑,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巧”問者,不僅問題要精心設計,而且提問對象的選擇也要得當。舉個例子:很多時候教師要借助掛圖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出示掛圖以后,教師的問題就來了。一個低年級老師出示掛圖后往往會問:“小朋友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而一個中、高年級老師在出示掛圖后的提問一般是:“同學們圖中給了我們什么已知條件,要求什么問題?”如果兩個老師提問交換,就會出現(xiàn)低年級學生不明白老師的意思,高年級學生答非所問或者是不屑回答,結果導致冷場。
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90頁一題”為例,原題如下:
用4個“8”和4個“0”,你能擺出下面的數(shù)嗎?先擺一擺,再讀一讀。
1.一個“零”也不讀出來的八位數(shù);
2.只讀出一個“零”的八位數(shù);
3.讀出兩個“零”的八位數(shù);
4.讀出三個“零”的八位數(shù)。
實際學生遇到這條題目需要通過擺一擺數(shù)字卡片來嘗試、調整,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能寫出一種答案就算是成功。因此筆者這樣設計這道題目的提問:以第(1)問為例:
1.什么情況下一個零都不讀?(每一級末尾的零都不讀)。
2.你能擺出一個“零”也不讀出來的八位數(shù)嗎?請你擺擺看,再讀一讀。
3.88880000,這個數(shù)4個0都在個級末尾,因此一個“0”都不讀,我們可不可以將個級的0移動到萬級上,讓萬級也有0但也不讀出來呢?請同學們擺一擺,讀一讀。
課堂提問應把握好“度”,要避免“一問到底”的誤區(qū),要問得適時,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提問時機顯得十分重要。
教學知識的重難點往往是學生容易出錯和混淆的地方。認真分析教材、解讀教材,從教學目標出發(fā),針對重難點設計有效提問,就是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有效途徑。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8~19頁 《角的度量》”為例,本課的難點是會讀量角器的兩圈刻度。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時最容易發(fā)生的錯誤就是內外圈刻度顛倒,100°的角會看成80°,因此此處也是本課重點要強調的地方。筆者是這樣提問的:
出示一個角(70°),然后將量角器擺好,指著上面的刻度提問:
1.現(xiàn)在這個角是多少度呢?上面有指著兩個刻度,一個是70°,一個是110°,到底是哪一個呢?
2.誰來說一說為什么我們是看70°這個刻度而不看110°的刻度呢?說出你的理由。
數(shù)學知識前后聯(lián)系的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當學生遇到困難、發(fā)生矛盾時,思維就開始了。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中,當要求學生寫出100個2相加是多少,可以提問:這樣寫覺得怎樣?有沒有簡單點的方法?……從而引出乘法算式。
有時候課堂提問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把新知識放在整個舊知識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識講授之前,教師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從學生原有的知識中找到新知識的認知生長點,設計出導向性的問題,鋪設好“橋梁”,促使新舊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可逐步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處提出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內動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識。
1.我們前面學習了加法交換律,誰來說說什么是加法交換律?你能寫出它的字母表示形式嗎?
2.今天我們要學習乘法交換律?你能大膽猜測一下什么是乘法交換律嗎?能寫出它的字母表示形式嗎?
學生學習數(shù)學從懂到不懂,出現(xiàn)思維疑難或思維受阻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采用鋪墊性、輔助性的提問,降低坡度,減小難度,將難點化整為零。如下題:
一桶油連桶重950千克,將桶內的油倒掉一半后,連桶還重550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
此時教師可以提這樣一個問題:一桶油(連桶)從開始的950千克到后來的550千克,少了400千克,為什么會少呢?這400千克是什么的重量呢?這個問題學生是能夠解決的,然后學生發(fā)現(xiàn)400千克就是一半油的重量,此題迎刃而解。
……
最后要說的是,無論你的問題提出以后學生會不會回答,回答得好不好、對不對,都要耐心傾聽,如果教師表現(xiàn)出不耐煩,動輒訓斥、刁難,則會使學生懼怕、回避,甚至生厭,阻礙教學進程。相反,老師面帶微笑、用期盼與鼓勵的目光,則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晰,回答準確,語言優(yōu)美,從而更加喜愛老師及該項課程。
課堂提問是一門很深的藝術,要在“問”中長見識,“問”中出成果,以“問”助“教”,啟迪學生的思維,把他們引入數(shù)學的殿堂,“問”出一個嶄新的天地來,還需要我們所有老師共同努力,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交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