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家華
(福建省沙縣第三中學,福建 三明 365500)
新課改給初中數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不僅僅是對于學生,對教師也一樣.從以往教學模式來看,雖然學生作為一個學習主體,卻往往處于客體地位,依賴于教師的督促和幫助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就處于被動地位,所以導致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因此,面對新課改的發展,教師也應當不斷發展、不斷創新,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們在初中數學上的主動性和互動性.為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水平,筆者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為例,提出了以下幾點實施途徑.
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不應該是講臺和課桌的距離.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和性格尚未得到完全的發展和釋放.面對教師,他們理所應當會覺得畏懼和膽怯,由此也不利于他們在課堂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主動地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教師和學生的聯系和互動,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比如,在北師大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三角形”這一章的學習中,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事前要求學生準備好長10 cm,6 cm,5 cm,4 cm的四根小木棒.在學習三角形的課上讓學生自由地將小棒隨機圍出一個三角形,在學生們經歷了圍成和圍不成三角形的過程后,學生心中的疑惑和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會變得強烈.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去思考,并鼓勵學生主動提出“4根小木棒為什么有的可以圍成三角形,有的卻圍不成三角形”的問題.這樣一個教學游戲的過程,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隔閡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增強教學效果的前提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機械地記憶數學公式和定律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2].
從新課改的初中數學教學的要求和需要達到的目標來看,學生應該處在主體地位,決定著學和影響著教.教師如果想要取得高效的教學成果,就必須充分地發揮學生主動提問、主動地去思考的積極性,再將之與教師的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起到優化教學成果的作用.
比如,在北師大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這一章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用一個有趣的船夫的冒險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船會不會觸礁”的問題轉化為一個船夫在大海冒險的故事,比起乏味枯燥的題目以及干巴巴的文字說明會更加得到學生的關注.教師將故事和題目結合在一起,由此向學生提出誘導性的“船會不會觸礁”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實現學生主動提問教師的教學畫面.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學生合作模式是新課改極力倡導的教學方式之一[3].自從新課改實施以來,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但是學生能夠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仍然較少,學生的主動提問效果不盡如人意,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明顯不高.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采取學生合作學習的模式,將學生分為幾個小團隊,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一些知識,并且教師以一個幫助者的角色,回答學生在自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比如,在北師大初中數學的教材中,就有著“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團隊合作的學生會更加喜歡“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這些欄目.團隊合作加上這些欄目,可以讓學生活躍思維,討論交流時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遇到分歧時會主動地去提問教師,尋求答案.合作的教學模式使數學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而教師則起到了引導和幫助的作用,與學生合作探討、研究問題,圍繞學生組織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由此會更好地提高他們的主動性.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強調了應用,強調“有價值的數學”[4].作為十幾歲年紀的初中生,他們正處于活潑的年齡,書本里枯燥的知識對他們來說是一座大山,特別是數學,充滿了公式、定理和法則.所以,教師應該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創設情境教學無疑是一個好方法.
比如,在北師大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數據的分析”這一章的學習中,為了更好地學習眾數、平均數和中位數,教師可以和學生玩一個關于碼數的游戲.教師先選擇一部分穿了35碼、36碼、37碼和38碼的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統計在這組同學中這些碼數分別有幾雙,再向學生提出“在這些碼數中分別哪個是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結論是怎么得出的,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興趣.
新課改后的初中數學教學發展應該是與時俱進的,教師應當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新教學方式,創建新的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互動性.
[1]遲敏.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教育,2016(11):248.
[2]曹百正.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教育,2016(12):160.
[3]鞠婭琴.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35):33.
[4]黃祖席.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