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會
[關鍵詞]校長;核心工作;教學改革
參加工作22年,一直躬耕在農村。對于一個農民的兒子來說。我對土地、對農村有著不一樣的感情。這20多年來,我把我全部的青春和熱血都播撒在了農村這塊土地上,也是這塊黑土地養育了我。給予我前行的動力,讓我從一名普通教師一步步成長為一名中心學校的校長。在校長這個崗位至今有六年多了,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我愿意一輩子戰斗在農村教育的第一線,因為我的夢想是:為了每一位鄉村孩子健康發展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凈土。我認為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給人知識。更是提高個人的修為。增強我們對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地認知自己并且不斷地提升自己,這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希望的明燈。基于此,我認為校長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學校的頂層設計,為學校樹立正確的教育目的,明確辦學思想,構建為孩子發展服務的教育平臺。辦一所好學校,造福一方百姓。我在龍江縣教育局“三個圍繞帶動三個提升”工程的大背景下。秉承“實在美好”的辦學理念,堅持以隊伍建設為基礎。以質量提升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穩步進行,在追求真善美培養全人教育的旅途中,我帶領全校師生以腳下為土地,求真務實,一寸一寸辦教育。
一、引領規劃學校的頂層設計——學校的立魂工程
記得梅貽琦在1931年就職清華大學校長的時候就說過:“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對于中小學而言。最重要的更不是高樓,而是學校內在的辦學理念,這是靈魂的東西,是根上的東西,這個內在隱性的東西就是價值觀,它體現在學校的方方面面,灌注在學校的各種制度和行動上。引領世界改變的。永遠都是思想本身,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在學校管理中,我首先進行的就是學校的立魂工程。核心工作就是做好學校的頂層設計。李希貴曾經說到,管理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每一個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是李希貴先生的一條重要的管理思想。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成為重要人物,只有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管理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在學校管理中,我創新管理,并成功實踐:給老師過生日買鮮花、每月給兩天請假指數、專門為師生設立談心室、為男教師設計健身室、女教師形體室、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家長代表會、黨員幫扶貧困學生活動等,學校的一切管理堅持從“實在”和“美好”出發,讓老師們幸福地去工作,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
二、霧里看花不如穩步前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
伴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步伐,2012年我們縣教育局開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提出以“三個圍繞帶動三個提升”三項工程,其中一項就是“圍繞課程改革帶動教育質量的提升”工程。2015年市教育局開展以推進“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建設為宗旨的課堂教學改革,我們龍江縣是試點縣。緊緊抓住這些契機,我們學校開始扎扎實實地開展課堂教學改革。
1.引領與規劃:奠定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基石
我們在“實在美好”的辦學理念的指引下,本著培養“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人”這一育人目標進行課程建設。學校把培養身心健康、習慣良好、興趣廣泛、個性彰顯的學生作為我們教育教學的根本追求,努力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科學規劃課改實施步驟。總體目標:一是樹立“每一個學生都能教好”的教育理念,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二是優化課堂結構,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構建起“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獨立、自主、合作、互助”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三是加強教學精細化管理,切實落實“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學習效果檢測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總體原則:課堂教學改革與常規教學相結合;全面發展與特長培養相結合;外校經驗與本校實際相結合;整體推進與分步實施相結合。根據辦學理念、育人目標,以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頭站鎮中心學校的課程將著力頭(Head)、心(Heart)、手(Hand)三個維度,培養腳踏實地、仰望天空的人。開設“3H”課程體系。開設社團課程(腰鼓、籃排球)校本課程等。
2.實踐與反思:在教學改革的“深水區”全面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課堂教學改革便成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幾年來,我們在不停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和嘗試,課改看似轟轟烈烈,實際上還是“填鴨式”、“滿堂灌”,機械重復訓練,可謂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為了走出應試教育的這一誤區,在龍江縣教育局課程改革的強勢推進下,學校新一屆領導班子制定了《頭站鎮中心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方案》。學校成立“兩個中心”即課程改革研究中心和生涯規劃指導中心。我校圍繞“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建設的探索,開展了多學科、多層級、系列化、特色化的專題研討,全校課堂教學改革從整體規劃到校本實施再學科推進,全面展開,呈現出勃勃生機。
加強校本培訓,進行個案教學。一學理論,學習理解洋思中學先進的辦學理念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二賽課、評課。實驗教師逐一登臺說講、評課,以老帶新,共同提高。我們認為爭取國家、省、市課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應從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課題,每年每學期都要求老師以學年組為單位確立小課題研究。從大處著眼,在小處人手。扎扎實實地研究、實踐、再研究和再實踐的過程。這樣做,教師們雖然很累,但卻樂在其中。他們深有感觸地說“工作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實”。我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我縣率先開展了出國游學活動,家長和孩子都非常的滿意。同時我校開發了腰鼓、跆拳道、健美操、籃排足球特色、剪紙等近60項社團活動課程,讓每個孩子通過自主選課,真正地開發潛能,為每個孩子的一生奠基。
三、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追求教育家的情懷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我想說r沒有教育家的追求的校長不是一個好校長。有的校長曾說“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這是為學生一生的幸福著想。每當想起這些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們頭站百姓的孩子要在這里生活九年,九年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為了這些鄉村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我和我的老師們該怎樣才能不辜負這塊土地的一草一木。學生在校九年。我們要為其一生奠基。每每想到這些,我總會心潮澎湃。記得北京十一學校原校長李金初曾說:“辦好學校不僅僅是管理好一所學校,應該是發展一所學校。”任何一個校長的任期都是有限的,但學校的發展卻可以成為無盡的長河。所以,任何一任校長都是學校發展的無盡鏈條上的一個中間環節,起的都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學校就是由校長帶領教師、學生一起去想夢、做夢的地方。我堅信,只要守住寧靜的心田,堅守心中的夢想,始終保持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志趣,就一定能聽到花開的聲音,就一定能圓我的教育夢想,也定能成為一名有教育情懷的好校長。
“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愿意成為像陶行知那樣的人。雖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為了鄉村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我愿用為師者的良知和責任點燃一盞燈,為每一個孩子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