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艷玲
摘 要:教師在中職院校德育課堂中要開展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就業與職業指導,在向學生傳授技藝的同時,逐步把質量意識、敬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價值觀念根植于學生心靈之中。文章對工匠精神在中職院校德育課中的滲透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職院校;工匠精神;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1-0013-01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使之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的核心在于,不僅把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且樹立對工作的敬畏感、對事業的專注、對責任的擔當、對質量的執著、對完美的追求,并將這些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中職院校德育課堂滲透工匠精神的意義
首先,提倡工匠精神是滿足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的需要。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與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緊密相關,在信息化時代工匠精神對于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具有重要價值。其次,提倡工匠精神是發揚民族精神、創造民族品牌的需要。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這就必須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加快培養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專業人才,把“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創新等工匠精神融入生產、設計、經營等環節,實現我國由“重量”向“重質”的突破,這樣中國的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才能贏得未來。再次,提倡工匠精神是中職院校學生在未來職業競爭中獲勝的需要。目前,用人單位對具有較強的職業技能及職業素養的中職畢業生需求較大,尤其看重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及吃苦敬業精神。因此,中職生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崗位,而具備工匠精神的學生無疑將會受到企業青睞。
二、工匠精神在中職院校德育課堂的滲透方式
1.把工匠精神教育作為德育課的教學內容,滲透到整個德育教學過程當中
每個學期,學校可以安排四課時講解工匠精神。要以紀錄片《大國工匠》和《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故事匯》為載體,通過對當代大國工匠故事的解讀,讓中職學生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一種職業,埋頭苦干、孜孜不倦,他們經歷了寂寞,抵制了誘惑,執著一生,堅守一生。因為他們堅信: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要認定目標不放松,切不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2.把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與工匠精神相結合
要通過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做報告并與師生一起座談,加深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理解。我校2006屆優秀畢業生楊萬里同學目前就職于中國第一汽車集團鑄造公司,他依靠頑強的意志、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先后獲得“吉林省技術能手”“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長春工匠”等榮譽稱號。學校通過請楊萬里同學回校做報告,使在校學生了解到榜樣就在身邊而且觸手可及,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踏實肯干、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3.把工匠精神與學生的就業和職業指導相結合
教師要在德育課堂中開展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就業與職業指導,在向學生傳授技藝的同時,逐步把質量意識、敬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價值觀念根植于學生心靈之中。要把工匠精神與“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課程中的職業精神與職業態度結合起來,使學生以大國工匠為標桿,將自己的崗位變成舞臺,將自己的勞動變成創造,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關于成功,很多卓越人士都秉承這樣的理念:比別人多走一步,比別人看得更遠一點,做得更多一點,動力更足一點,速度更快一點,堅持更久一點。現實社會缺乏的正是這種工匠般的意志和精神。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冒著生命危險研制炸藥的“炸藥之父”諾貝爾等成功案例說明:成功沒什么秘訣,貴在堅持不懈;卓越也沒什么秘訣,就在于比別人多走一步。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想要有好的成績,就應有認真的態度,堅持用心去做。多一點迎難而上的決心,就能收獲更有價值的成果。
(2)將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外化于行,是指把工匠精神所蘊含的職業品質和職業行為落實到具體的崗位實踐之中,快樂地工作,充滿樂趣地工作。工作的樂趣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鹽。像工匠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一樣對待自己的工作,就能像工匠一樣,享受產品在手中漸漸精美的過程,收獲更大的快樂。在現實生活中,要會生活,更要會工作,要把被動工作變成積極主動工作,從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樂趣,找到自我的價值。面對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每個人都要有一雙慧眼,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有較強的定力,以工匠精神勉勵自己,遠離浮躁,追求卓越。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義無反顧地風雨兼程,就要明確自己理想的彼岸,分清輕重緩急。要學會一絲不茍,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發揮自己最大的能量,做好每一項當下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鞏佳偉.匠心——追尋逝去的工匠精神[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2]余梅.“工匠精神”培育初探——職業教育學的視角[J].職教通訊,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