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治理建設是新時期我國社會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改革開放穩步推進的重要保障。新形勢、新環境,要求政府社會治理的新建設。本文立足對政府社會治理問題及原因的分析,闡述了當前政府社會治理問題表現,并在此基礎之上,從創新社會治理理念、優化社會治理環境、轉變政府本位思想等方面,論述了當前政府社會治理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 新時期 政府 社會治理 問題 原因
作者簡介:杜元可,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87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近年來通過不斷的發展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現如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求社會治理建設,應以新的思維視角、新的措施機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問題集中表現在“政府職責不清”、“合作機制缺乏”、“治理效能不足”等方面,要求新時期政府社會治理建設要以創新發展為驅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全面深化社會治理建設,推動和諧中國發展。本文立足對社會治理現狀的研究,從問題及原因分析出發,就新時期如何推進政府社會治理建設,做了如下具體闡述。
一、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發展步入新的階段,面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如何構建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的新模式,是當前政府社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之下,中國法制化進程加快,社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來自民主化、全球化的諸多因素影響,要求政府社會治理應審視當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政府社會治理建設提供新方向、新理念。從實踐研究來看,當前政府社會治理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治理環境轉變,治理思想理念滯后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快速,新的社會環境、新的矛盾沖突,形成了新的社會治理環境。在新環境的視域之下,政府社會治理思想落后,“政府本位”的治理理念,影響社會治理建設的推進。首先,社會治理環境發生變化,政府用老思想、老模式,難以實現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這就造成了社會治理問題的發生;其次,隨著民主化、法制化的不斷推進,民眾的社會意識提高,之后的社會治理思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極易造成社會治理中服務“供需不平衡”等問題,影響社會治理的服務性建設;再次,社會治理缺乏創新建設。在新的環境之中,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理念,表現出較大的不適應性,沿襲陳舊的治理思維,難以滿足社會治理的實際需求。為此,社會治理環境的轉變,要求政府在思想上、行動上創新改革,適應新時期的環境要求。
(二)社會治理機制不完善,缺乏主體間合作
轉型發展是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建設的“主題詞”,也是新形勢下社會治理主體變化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國治理主體多元化的局面逐漸形成,如何實現政府與社會各階層、各組織之間的合作,構建新的治理機制,成為深化政府社會治理建設的重要領域。但從實際來看,我國政府社會治理機制尚不完善,特別是主體多元化的當前,缺乏主體間的合作機制,導致社會治理面狹窄,難以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格局。首先,政府社會治理機制不完善,在新的社會環境之下,治理機制不完善、不適應性等問題表現的比較突出,影響社會治理工作的科學構建;其次,政府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力度、參與面比較欠缺,這就難以形成多元治理的社會新格局;再次,政府在社會治理中,存在“公共責任”與“政治責任”不匹配問題,一些地方政府以政治責任為主體,弱化了公共責任的構建,這種思維模式的存在,會阻礙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影響新時期我國社會治理建設的積極推進。
(三)社會治理措施滯后,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在大數據信息時代,社會治理面臨新的挑戰,來自社會輿論治理的壓力,暴露出政府在信息輿論控制方面的不足,導致一些社會輿論信息引導力度,社會治理措施失靈等問題。一方面,在“政府本位”的思想中,對社會輿論信息的引導效能不足,對于信息的控制力、掌握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在云計算、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新環境之中,社會治理與信息化時代的結合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以至于社會治理工作面臨來自信息時代的巨大挑戰。因此,社會治理措施的構建,要立足新的時代環境,以新的思維視角,優化社會治理措施,以更好的滿足實際需求,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二、原因
(一)政府職能模糊,管理職能定位不清
政府在社會治理建設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定位管理職責,這都直接關系到社會治理的有效推進。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但在傳統思想模式、經濟體制的影響之下,政府權力的“高度集中”、管理職能的“模糊定位”,導致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以行政命令等方式,統攬一切社會事務,這就形成了管理職責錯位、職責界定不清等問題。一方面,社會治理要求多方參與,構建多元化工作面,而當前的社會治理模式,弱化了社會治理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政府負擔;另一方面,政府在醫療衛生、環境治理、文化教育等領域,存在治理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政府“伸手”管的不到位,管的職能界定模糊,以至于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欠缺,難以滿足當前多元化的社會治理需求。
(二)民主理念缺乏,阻礙社會治理發展
以何種形式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這是社會治理建設領域的思考重點。但究根結底,在于如何在社會治理中實踐民主理念。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應在社會治理中充分體現。當前,政府社會治理缺乏民主理念,公民參與不足等問題,形成了政府與民眾隔離的狀態,社會治理的參與面單一,難以實現全社會下的社會治理建設。此外,政府已“壟斷”形式實現社會治理,這既是社會治理職責不清的表現,同時也是“民主理念”缺乏實踐的原因。政府過度的集權行為,會影響現代化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面對社會的轉型發展,如何進一步踐行民主理念,成為新時期政府社會治理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適應新環境的具體表現。
(三)社會環境復雜,社會治理面臨挑戰
社會轉型發展,形成了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社會治理面臨挑戰。不能回避的是,我國社會正呈現出高度復雜性特點,社會治理的環境、格局都要求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轉變思維、構建職責。但從實際來看,政府面對高度復雜的社會環境,在社會治理建設中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特別是新的社會矛盾、新的社會環境,形成了新的挑戰,挑戰的應對考驗著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轉型。很顯然,我國政府在新環境下,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建設,但在民主、法治等領域,有待進一步推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
三、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特殊期,如何實現社會治理的創新構建,要求政府要轉變傳統思維,以民主化、法制化建設為導向,提高政府社會治理效能,深化改革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因此,具體而言,當前政府社會治理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展開:
(一)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明確政府角色
政府在社會治理建設中,應創新治理理念,在民主化的實踐中,明確政府角色,建立完善的合作治理機制,優化當前政府社會治理環境。首先,政府在社會治理建設中,應創新治理理念,以適應新環境下的治理需求。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形成多元合作的治理格局,能夠有效提升社會治理效率,也進一步理清政府職責;其次,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扮演主體角色,應明確治理范疇、治理職責,在明確的職責界定中,更好地行使治理職責,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再次,多元主體格局的逐漸形成,要求政府社會治理應建立完善的合作治理機制,強化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一是要建立互信機制,這是形成合作治理的重要基礎;二是要建立協調機制,這是形成互動關系的重要保障;三是要建立平等民主機制,這是深化合作,提高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效能的保障。
(二)優化社會治理環境,實現全面治理
在大數據信息時代,政府社會治理環境日益復雜,這就要求優化社會治理環境,在新環境中實現全面社會治理。首先,創新社會治理機制,在信息時代建設“學習型社會”,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社會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之下,政府要與社會組織合作,提高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滿足全面治理的實際需求;其次,在經濟轉型發展的當前,政府在社會治理建設中,應認識到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應強化治理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社會的健康發展;再次,政府要適應新媒體時代,強化對社會信息輿論的引導力、控制力,能夠樹立政府的權威形象,提高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能力水平。
(三)轉變政府本位思想,提高社會服務效能
政府本位思想在社會治理中的存在,會弱化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責,影響社會服務效能。為此,一是要消除政府本位思想,堅持以民為主體,強化對社會民生領域等的治理力度,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二是以社會為本位,提高政府在社會服務中的效能,為社會發展建設提供公共服務、協調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沖突;三是明確職責界定,讓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責任更加明確,讓政府與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到社會服務之中,提高社會服務質量;四是轉變政府單一主導的社會思想,形成多元主體平等的社會治理環境。政府應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并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特長,提高社會服務質量,讓公共服務產品更加多樣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的中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特殊期,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要求審視當前的問題、思考問題的根源,以創新發展的思維視角,深化政府社會治理建設。在本文的探討中,政府社會治理問題的根源,在于新的環境、新的形勢,對政府社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實現政府社會治理的科學建設,著力點在于構建三個方面:一是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明確政府角色,完善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合作機制;二是優化社會治理環境,實現全面治理;三是轉變政府本位思想,提高社會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向春玲.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與對策.中國國情國力.2017(5).
[2]任玉倩.社會治理的政府維度:現狀、問題與對策.長春工業大學.2016.
[3]張向達.政府社會治理創新能力:定位、問題與對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2)
[4]崔靜紅.慈善基金會參與社會治理的困境分析與對策研究.山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