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燕
摘 要:童趣是兒童觀察和感知真實生活的一種體驗。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童趣教學,引入童趣教學思路,積極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整合各類教學資源,為學生開啟一扇探究知識、體驗情感的新窗口。
關(guān)鍵詞:童趣教學;道德與法治;策略;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1-0093-01
小學生在認知規(guī)律上具有兒童思維的特點,而童趣教育則體現(xiàn)了富有兒童文化情趣的語言和活動方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身心認知實際,力爭通過打造童趣課堂來體現(xiàn)課程特色,順應學生認知規(guī)律,增強學生對該課程的參與熱情。
一、引入童趣教學思路
低年級學生在知識學習、情感感知上具有較強的童趣性,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在編寫上以四個卡通人物為主體,以一系列活動欄目來貫穿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nèi)容。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一特色,引入童趣化教學思路,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例如在講述《嚕嚕豬的煩惱》時,可以設置“成長不煩惱”課例,讓學生從本節(jié)活動體驗中,學會疏導心里的煩惱情緒,增進心理健康。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游戲方式,讓學生觀看入校以來的生活照片,激發(fā)孩子的成長記憶;接著,引導學生閱讀《嚕嚕豬的煩惱》,進而引入故事,再結(jié)合學生的自由表達,講述自己的煩惱,孩子們就可通過訴說自己的煩惱,增強對故事情節(jié)的融入度;再次,教師專門對“煩惱”二字進行分析和解釋,并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煩惱是什么?煩惱來自哪里?怎樣去消除煩惱?同學們,如果我們有了煩惱,心里是不是會感到沮喪,孤獨……當我們煩惱時,我們該怎么去做呢?”問題的提出,激起了學生的表達欲望,提高了課堂參與性。最后,教師對學生們的表達內(nèi)容進行歸納,指出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做法是不對的,進而引出另一個繪本故事《我不想生氣》。在這個故事里,小兔子感到煩惱時,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自待一會兒,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會找喜歡她的人一起訴說。由此來傳遞一個理念,如果學生心里有了“煩惱”,應該借鑒小兔子的方法來疏解。這樣,教師就通過充滿童趣的繪本故事完成了“成長不煩惱”的教學任務,避免了課堂上的簡單說教,讓學生在快樂的閱讀體驗中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非常自然地完成了既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二、積極轉(zhuǎn)變學習方式
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現(xiàn)代教育倡導學生法治意識、增強學生自覺守法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觀察哨,有實踐園,有碰碰車,有體驗館等,并在不同活動欄目設置了體驗活動。教師在挖掘諸多活動欄目的教學資源時,應當積極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自我的體驗和親歷中,培養(yǎng)法治意識,提升道德評判能力。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爭當健康小衛(wèi)士”一節(jié)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設置兩大模塊。第一模塊為“健康知識大闖關(guān)”游戲,通過闖關(guān)游戲活動,學生可以從趣味性游戲中,逐步理解和學習自我保健知識。在闖關(guān)游戲活動中,教師要結(jié)合班級人數(shù)進行合理分組,利用小組競賽方式來進行健康知識話題探討,設置必答題、搶答題、思考題等。第二模塊為“情境演練”活動,該活動的組織旨在通過角色分配和體驗環(huán)節(jié),讓小組成員在相應情境中進行實踐。活動結(jié)束后要求各組進行打分,并說明打分理由。在活動實施中,教師要對活動規(guī)則進行說明,明確活動的主旨和要領(lǐng)。
三、整合各類教學資源
在教育內(nèi)容上,道德與法治教材涵蓋價值觀、生命、心理健康、法治、安全、愛國主義等知識領(lǐng)域,教師應對這些知識進行有效整合,以童趣方式來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在一年級“心中有規(guī)則”單元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規(guī)則引入課堂,以游戲、討論、體驗等方式對其進行滲透。如在交通規(guī)則活動中,可設置“紅綠燈在站崗”活動,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在交通路線上以視頻拍攝方式來記錄過往行人對交通規(guī)則的遵守情況,然后將之放到課堂上進行播放,提醒學生過馬路時要觀察紅綠燈,要按照“紅燈停、綠燈行”的規(guī)則安全出行。之后,通過對交通安全知識的梳理,設置交通安全場域圖,里面包含有十字路口、紅綠燈、斑馬線、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設施,并讓學生們結(jié)合具體的交通問題進行探討,如對于交通信號燈的設置、如何明確規(guī)則等。同樣,在各類教學資源整合上,也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真實的情境、真實的道德行為來感化學生。例如,“擁抱你我他”活動可將如何與鄰居和諧相處作為主要實踐內(nèi)容,鼓勵學生回到家里,與周圍的鄰居打招呼,相互了解,學會關(guān)愛。另外,在課程資源整合上,還可以拓寬社會實踐范圍,讓學生走進圖書館,走進社區(qū),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以真實的、開放性的課外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獲得真實的道德認知,引發(fā)內(nèi)心真實的道德情感。
總之,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童趣化的課堂,積極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在各種主題情境中學習。教師應努力讓道德與法治課程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并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在日常的行動中,提高道德法治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
[2]陳青梅,彭順禮.激活童真童趣,打造活力課堂[J].教育科學論壇,2014(05).
[3]張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道德敘事法的路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