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娥
摘要:激活學生提問意識是一門教育藝術,這也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準則。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采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求知欲望,培養提問意識,在問題的指引下促進積極思考與探究,順利落實教學目標,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意識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曾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可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會如何解決問題,更要學會如何提出問題,在符合學生思維能力與認知水平的前提下,以問題為主導元素,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有關語文課堂激活學生提問意識的幾點做法,本文探討如下:
1.尊重情感,讓學生“敢”提問
為了讓學生能集中精力學習,教師應善于挖掘學生的情感要素,以此驅動學習動力,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課堂。同樣,在鍛煉學生的提問意識過程中,也要注意尊重學生的感性思維,激活主觀能動性。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寬容、信任、活躍的語文課堂上敢于提問、愿意提問、積極提問,實現教學中的情感交流目標。另外,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體驗有限、語文基礎知識有限,所以他們往往提出一些淺顯的問題,甚至有些幼稚,但是教師要維護孩子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充分的理解與耐心,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提出問題并經過認真思考回答問題。例如,學困生是教學的特殊群體,教師應多給他們一些關注,不能讓語文課堂成為優秀學生的課堂,卻對學困生置之不理,這樣導致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對于學生來說也顯得不公平。在教學中,只要學困生愿意舉手發言,主動提出問題,教師就應給予鼓勵和表揚,認可他們的行為,同時教會學困生如何在提問中組織語言、如何理清邏輯思維,久而久之就能掌握正確的提問技巧,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并且積極參與語文活動。
2.培養興趣,讓學生“樂”提問
興趣是開展一切活動的指引,為了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應在語文課堂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學習情境,組織有趣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誘發積極提問的意識,主動融入探究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學習課文《三顧茅廬》時,圍繞“三顧”為關鍵詞引導學生閱讀與思考,他們通讀全文后提出疑問:劉備為什么前后三次拜訪諸葛亮?他的這種做法背后隱藏了怎樣的內涵?學生在自己提出問題的同時也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他們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通過討論與分析,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再如學習課文《“美極了”與“糟透了”》,很多學生閱讀題目時就被深深吸引,他們心中都在想:什么事情美極了?什么事情又糟透了?他們的情緒深受課文內容吸引,這就促使他們帶著問題認真地閱讀課文,分析文章大意,在學習中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欲望。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他們不僅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鍛煉邏輯思維與發散思維,同時也確保順利地落實教學計劃,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3.提高能力,讓學生“會”提問
通過分析以往語文課堂教學情況不難發現,有些學生想提問題,但是卻不知從何著手,這主要因為他們缺乏提出問題的能力,導致失去提問的機會。因此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最關鍵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保證提問的質量。首先,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通過題目蘊藏了很多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文題為切入點,提出問題。例如學習《將相和》時,學生閱讀文題的最大疑問就是:誰是“將”、誰是“相”,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樣的“和”的故事?這些問題環環相扣,提問的思路并不復雜,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學習需求設置問題,大家都有平等的提問機會。其次,閱讀文章時引導學生把握關鍵點,適時提問。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也能圍繞課文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做到一針見血。例如學習課文《草原》時,文中描述了作者在內蒙古大草原的所見所聞,抒發對大草原的喜愛之情。學生在通篇閱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內蒙古大草原都有哪些美麗的風景?作者如何借助“寫景”來抒發感情?學生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過程中,把握了文章的內涵與意義,加深理解。
總之,新課標的持續推進,其核心要素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掌握高效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提問作為誘發思考的主因,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有意識地激活學生提問意愿,以問題為媒介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最終達到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作為教師,要善于反思和總結教學方案的合理性,結合學生的反饋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從尊重情感、培養興趣、提高能力等多個方面激活學生提問意識,營造濃厚的學習環境,真正讓學生敢提問、樂提問、會提問。
參考文獻:
[1]白錦紅.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關注”與“引導”[J].學周刊,2018(17):24-25.
[2]賀錚.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合理整合有效提問[J].農家參謀,2018(0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