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劼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一部分,想要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需要語文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及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實用、趣味且有效的教學策略,在閱讀教學中注意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啟迪創新思維,指導正確方法,以此激活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審美能力,無形中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本文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探討提高閱讀有效性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培育語文素養的基礎,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一方面能培育小學生的語感,調動積極情感,另一方面也能滲透語文知識,鍛煉邏輯思維,提高語文理解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因此在新課標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開始重視閱讀教學環節,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創新閱讀教學方法,促進提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1.制定目標,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高效、有序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明確的教學目標作為根本指導。同樣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遵從新課標改革要求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閱讀學習目標,促進小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例如閱讀課文《幸福是什么》,應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發展需求等,制定三維學習目標,具體包括:第一,掌握基本閱讀知識。在了解整個故事脈絡的前提下,總結“什么是幸福”。第二,提高閱讀創新技能。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深入探究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嘗試改寫或續寫童話故事。第三,豐富情感體驗。通過閱讀能夠真真切切地體會自己的幸福,并且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他人帶來幸福,學會珍惜。當明確了閱讀學習目標后,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將學生分成幾個合作小組,圍繞三維目標展開探究性學習,他們在思考、討論與分析過程中,不僅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也無形中實現了情感的升華,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多元方法,優化閱讀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有新意、有趣味,一定程度決定了最終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運用多元教學方法,讓閱讀教學活動保持魅力,能夠調動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首先,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提出的全新教育模式,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學習方法,塑造自信心。例如學習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師課前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課堂開展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與思考:課文描述了小村莊發生的什么故事?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先自主閱讀,然后再小組討論,最后以小組為單位,總結閱讀學習的成果。針對學生的閱讀過程及閱讀學習結果,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維護他們的閱讀興趣。其次,教師要善于在枯燥的語文課堂中引入趣味性元素,為學生營造“快樂閱讀”的情境。例如學習《皇帝的新裝》時,采取角色扮演方式,鼓勵學生自由編排劇本,大膽想象與創新,根據自己的理解呈現一個不一樣的童話故事。再如考慮小學生的爭強好勝心理,教師還可在語文課堂組織各種各樣的閱讀競賽活動,如即興表演比賽、課文朗讀比賽、小組辯論賽、讀后感征文等等,通過這些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閱讀學習的過程,提高思維創新能力及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3.課外指導,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因此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要從培養習慣著手,通過課內外閱讀教學有機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思路,激活閱讀興趣,調動閱讀想象力與創新力。圍繞小學生閱讀教學大綱的要求,適當拓展課外閱讀量非常有益,一方面促進學生開拓視野,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提升閱讀能力;另一方面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激發濃厚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鑒賞能力。例如課上學完經典寓言故事《亡羊補牢》《龜兔賽跑》《拔苗助長》《坐井觀天》等,再鼓勵學生課后收集一些感興趣的寓言故事,課下自主閱讀,加深理解,然后在課堂上給老師和同學介紹閱讀感受,表述寓言故事蘊含的深刻意義,全班同學根據閱讀內容展開激烈的討論與交流,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完善語文知識儲備,逐步提升閱讀能力。再如學完課文《三打白骨精》后,推薦學生課后繼續閱讀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這樣學生既能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也能不斷強化自身文學修養,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總之,高效率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突破傳統封閉式的教學思路,通過構建開放性的閱讀課堂,將課上閱讀與課后閱讀有機結合,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讓他們在收獲語文知識的同時,感悟語文學科的魅力,進而愛上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形成綜合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蔡文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283-284.
[2]周曉艷.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5(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