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亮
摘要:教育部新的《初中體育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關于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要求,“體育道德素養”的概念也開始為我國中學體育老師所熟知,一些體育教師也開始探索和嘗試新的體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的道德素養。本文從當下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出發,具體闡述“體育道德素養”的基本概念,探索如何創新初中體育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貫徹落實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的要求。
關鍵詞:德育教育;初中體育教學;現狀;解決對策
前言:
就目前初中體育德育教育現狀來看,由于社會普遍的教育理念,學校和家長都是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十分重視,對于體育課堂并不上心,沒有對其正視,體育課堂沒有發揮起德育功能。我國體育課堂在初初中最容易受到忽視,在傳統教育中,體育往往是可以被替代的角色,這對學生的體育德育教學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筆者針對現狀提出解決對策:
一、發揮榜樣力量,激勵學生學習
我國是一個體育大國,在體育競賽中涌現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這些都是可以被老師當做榜樣引用到體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素質,進行德育滲透,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老師在平常的體育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體育,學好體育不僅可以鍛煉身體,同時能夠更好的去建設祖國,老師要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強身健體的理念,更好的去投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來,報效祖國。
教師可以用先進的典型人物事跡對學生進行激勵,我國是一個體育大國所以在體育競技中涌現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例如姚明和劉翔他們都是各個領域的強者,通過自己努力鍛煉以及頑強拼搏為祖國和個人獲得了榮譽。通過老師舉例優秀的典型事物,要讓學生明白不付出就不會有成功,要有頑強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才能夠獲得成功。同時體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起一個榜樣。老師在平常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文明用語,不僅要把專業知識講得幽默有趣,同時也要適當的進行德育滲透,很好地詮釋言傳身教這個道理。
二、以興趣為導向,課堂妙趣橫生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是生理發展的最后階段,處在從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初中生的心理情況較為善變,情緒較容易波動,所以說老師必須重視這一發展現象,作出針對性教學措施,從而讓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初中生對于體育課堂還是抱有較大的興趣的,在平常的沉重的學習壓力面前,一堂體育課是他們放松身心的最好的機會。所以說體育老師必須及時把握這個機會,通過利用學生這一特殊的心理現象,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從而讓獲得一個較好的課堂效果,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實現進步。
體育興趣課,是指在體能基礎課的基礎之上,按照學生的體育項目興趣愛好進行有針對的授課。體育興趣課是體能基礎課的延伸,是增強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度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也是培養學生“體育素養”中的體育意識的重要教學方法。體育興趣課模塊的上課內容及上課流程:①根據學生的目標興趣項目分組,比如可以分為籃球組、排球組、體操組等等;②將每個體育項目興趣組匹配到相應項目的指導老師,由指導老師來教授項目的專業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育興趣特長;③課程結束要進行結課考試,比如籃球組可以考學生的投籃、上籃和運球;排球可以考學生的擊球、扣球等。
設置體育興趣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特長,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興趣特點進行分組,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在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時,能夠自覺形成一定的心理活動,提高對體育課的重視度和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通過別樣的比賽形式以及上課方式讓三組隊伍形成一種競爭的心理,同時又能把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融合在體育課堂中,實現構建趣味性課堂。
三、了解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豐富的底蘊,其歷史文化也是多姿多彩。對于體育老師來說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通過適當的引用讓學生了解自己本土體育文化,從而更好的去傳承,提高榮譽感。以拔河為例,其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時候在水軍作戰時為了不讓戰敗的敵人逃跑,將士用鉤鋸將船勾住,不讓敵人逃跑,從而演變成現如今的拔河比賽。老師在讓學生進行拔河比賽的時候要將歷史講述給學生聽,讓學生充分的理解這段歷史,同時也能夠理解自身的體育文化。在隨后的拔河比賽中要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其中,合理分組提高比賽的可觀性。在最后結束以后要對勝利一方進行表揚,同時也對失利一方進行鼓勵,告知他們在比賽中該注意的事項,怎么樣才能夠最省力。
總結:
初中體育課堂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促進身心發展的關鍵環境,學校和老師必須對此重視,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去釋放他們內心的學習壓力。而對于體育老師來說要充分的準備課堂,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進行很好的德育滲透,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進而打造適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德育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光明.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12):154.
[2]郭東文.淺談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6(25):140-141.
[3]張洪濤.對初中體育教學與德育工作有效結合的思考[J].青少年體育,2015(12):77-78.